修行的十想觀

十種想首先是無常想,我們眾生有種種的顛倒執著,無常計常,而這個佛經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它都是無常的。這是對治我們常的,著常的顛倒,我們執著有個常。那實際上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緣聚緣散,來無來處、去無去處。你修無常觀、無常想,就能進入那個空門,了解諸法的空性,這是無常想。

第二要修苦想。正因為無常,它才苦。有為法沒有一點值得快樂的地方,那這個苦一般有身苦、有心苦,就是身體感受的苦和心裡感覺的苦。那凡夫一般兩種苦都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而修行有境界、有功夫的人,他可能只有身苦,而沒有心苦。心苦就是憂愁、焦慮、患得患失這些。

那比如阿羅漢可能有身苦,由於他有煩惱的業習,可能感得生病,有身體生病的苦。但是他能夠心得自在,他心裡不會苦。所以我們要對這個世間的一切的感知要知道它苦,苦是來自無常。

第三要無我想。我就是主宰義、自在義。正因為有這個無常、有這個苦,就無有自在,無我想。這也對治我們業力凡夫無我計我的一個顛倒。

第四要食不淨想。對這個飲食你得要修一種觀想——它不清淨,它很污穢,要對這個飲食生厭離。現在說厭食可能是一種病,實際上,飲食你得要有心裡厭離的一方面。比如你觀察這個肉,肉怎麼產生的?是精血水道而生,很污穢的東西。所以對這個肉,你知道它不清淨,你就會對這個肉心生厭離,你就不會去吃它。

那五穀雜糧你也得想像,它從耕種,從播種,鋤草,生長過程,這個打麥,要經過很多的汗水、辛勞才能得到。那麼我們說五欲裡面,你有飲食的慾望是催動其他四種慾望的實現的一個能量。如果你對飲食有厭離之想,其他四種欲就會減淡。

所以我們不能貪吃,貪吃就是身見的表現。我們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有個體會:你在閉關念佛的時候,念得比較得力的時候,就會產生對這個飲食的厭離心。原來我曾經做過一次短期閉關,四十九天,我就在這個十天之後,對這個飲食還真的有種很厭離的感覺。一厭離,就吃得很少,不僅早上不吃,連中飯都比原來吃的少了一半,但是身體還是不錯。

這個是平時在理論上是很難侈談的,只是在念佛過程當中有這種感覺和這種行為,就會減食。那飲食確實你吃了之後,馬上昏沉。你飲食吃得少,心裡就會清明得很多了。所以這個十想觀裡面講,要食不淨想。

第五要生起世間不可樂想,世間一切沒有快樂的東西。那這個世間包括眾生世間、包括器世間。那眾生作為正報,我們八苦交煎,處處是苦,還有什麼快樂的?由身心感召的外部環境,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它也是沒有一點可快樂的。這樣對正報、依報都產生不可樂想,它就有一種厭離心出來。

第六要修死想。縱然榮華富貴,吃得好,穿得好,但死亡是平等的,你決定會死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第七修不淨想。不淨想前面談到,這是指出生的七種想,還要觀察身體有三十六種不淨之物。不淨想還有更細微的觀想,對身體的厭離,對淫慾心的降伏。

第八是斷想。斷想就是緣涅槃相來斷煩惱,斷種種煩惱,斷想。

第九是離想,就是離種種煩惱,尤其要離開愛慾之想。

第十想是盡想。就是斷盡煩惱之想。

這就是十想。這個十想等觀,這個等觀是代表著九想。你離欲能夠得到種種的禪定,這個十法是永離恩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