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與入世相結合

在佛教倫理思想中,是提倡出世與入世相結合。禪宗南派第六祖惠能禪師就曾提出出世和入世的關係,他認為,在入世和出世的關係上,應以中道方法處理,不離入世而出世,表現形式是出世的,內在的本質是入世的。

「法之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入世間。」

一個修行人如何從人道起修呢?就是應該遵循太虛大師的教導,為創立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作出自己積極的貢獻。萬丈高樓從地起,學佛是出世間大法,但其基點是如何做好人。如何做好一個人呢?人生世間人事關係千絲萬縷,千變萬化,應該善於處理好人世間三種關係:家庭關係、工作關係、社會關係。

如何處理好周圍的人事關係,全看自己的修養功夫,這是學佛成功與否的關鍵。

入世修行,困難是很多的。自古以來,佛祖聖賢沒有一個不是從逆境中走過來的 .目前許多信眾不明白佛教真正宗旨,把信佛作為向佛菩薩索取的手段,一旦遇到挫折,反而怪佛菩薩不保佑他,一下子就退心了,這樣的人怎能是真正的佛弟子呢?

佛教已經明確地向我們說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

因此,入世修行,就必須堅定信心,積德行善,逐漸邁向生命的圓滿。有言道:「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修行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古德提出修行「十不求」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魔,謀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於人不求順適,施德不求望報,見利不求沾分,被抑不求申明。在生活中,做到了這「十不求」,那就是真正的菩薩行者了。

佛理是人生之理,學佛首先要學會做人,所以佛法在於;淨心第一,利他至上。有道是,出世做人,入世做事,天下之至理也。

如何做?要明白人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輩子,世間的勞苦煩愁、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就算再不能化解,不能消受、不也是短短數十年,或者百把年的煙消雲散了吧?

把這一點看透了,抓住眼前的每一刻,以有限的時間,做些有益的事。佛門的為人之道,空嗎?不空,實得很。

入世做事,就要勤勤奮奮、實實在在、遵守法紀、不幹壞事、只作好事。 你盡可以希望獲得什麼,但要知道利義的是非之分;你可以追求自由,但不要擾亂別人危害社會;你可以事事為家庭為自己著想,但要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

這佛門的做事之理,空嗎?不空,精得很。

一個足以表達心靈理念的詞語,就是‘放下’!‘無慾則剛’不錯的。但你會認為當今之世,人之為人完全沒有一點欲求,太苛刻了。

然而,聰明人的人生準則總該是放下,放下即自在!

——放下已經失去的。

——放下已經錯過的。

——放下已經違逆的。

——放下幽怨和罵言。

放下昨天、享受今天、創造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