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堪忍者來世怨敵少

修忍的利益,如《菩薩地》所說:菩薩首先觀察安忍有種種勝利,即能堪忍者來世怨敵少、乖離少、喜樂多,臨終時心無憂悔,死後轉生善趣、天界。

觀察到安忍的利益之後,自己就能堪忍,能勸別人行持安忍,能讚美安忍的功德,見到行持安忍的人也能生起慶慰、歡喜之心。

菩薩事先以智慧觀察為何要安忍、安忍有何利益,以此思惟而在行為上獲得決定。

比如觀察:當別人損害自己時,如果加以反抗,彼此就成了怨家,今生是怨家,來世還是怨家,一見面就看不順眼。倘若換一種方式,容忍別人、呵責自己,甚至對損害者發悲憫心,這樣轉變當下的意樂,等流果也會轉為善妙,將來便少了一個怨敵。如此不斷串修,心中不以任何有情為敵,來世自然沒有怨敵。

而且,與人結怨,對方也會敵視自己,這樣不忍之處越多,感得的乖離也越多,人際關係就不融洽。相反,若能安忍而不去傷人,來世感得的乖離就少,不論身處何種人群、成辦何等事業,都會得到眾人的支持。智者見到安忍的緣起規律,自然會選擇有利的緣起。

此外,修習安忍,心便能安定不動;心若不動,身心便時時吉祥,心情愉快。臨終時心無悔恨,命終後將轉生善趣或天界。因為,以安忍心不動氣,心境平和,即是上升之相。

智者菩薩首先通過觀察,見到安忍有大利益,便由衷地發起修忍的意願,嚮往修忍、歡喜修忍、自覺修忍。因為事先已如是思惟過,所以受到傷害時,菩薩會立即想起安忍的利益而不動心。

菩薩不但自己堪忍,也會勸人行忍,並常常讚歎安忍的功德,見到能修安忍的人也會歡喜地祝賀他。

總之,這一段講了「一因四果」。一因是「見忍勝利」,四果即「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慰意慶喜」。因此,以「思惟利益」為前方便,自然能趣入後面一連串的善行。此一竅訣是非常適合初學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