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供養,廣結善緣

佛教非常重視結緣,不但結緣還要結善緣要廣結善緣。但是怎麼做到,才能算廣結善緣呢?其中佈施很重要,其實佈施就是結緣。

在「六度」裡頭,非常的強調佈施,第一個度就是佈施,你佈施多了,這個緣自來就會愈好愈多。所以我們佛教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就是不論是金錢、物質、佛法,乃至精神上都給予眾生安慰。能夠幫到別人就是讓別人得到好處,這個都算是結緣了。「六度」裡頭所以強調的是第一是佈施,就是在「四攝法」中講的第一個還是佈施。

當然佛教還有比佈施更好的,那就是供養啊。「供養」就是佈施的高層面了,因為我們佈施總有點啊給人家,經常說「施比受更有福」。就是我高你低的感覺,有同情心在裡面,有施舍的意思,那供養就不一樣了。供養是我佈施給你供養給你,你在上面我在下面,就是你高我低你尊我卑,所以我們佛家處處講求「內心謙下,外形於禮」,唯有內心謙下了,我們才會消除貢高我慢,才不會有這種分別心。因為計較啊我們經常都是,因為你多我少,你有我無,你短我長,所以起煩惱。或者心裡頭總覺得人不如我,我比別人優勝,這些都是一個憍慢心。對我們修心都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啊,我們佈施的時候有優越和驕傲的感覺,供養就失去了很大的意義。只能做為一種福德,那個不能做為功德。做為功德的話,我們這個可以累積下去,我們不但能消除我們這種貢高我慢的心。

我們還可以啊把這種佈施推廣,只有舍真正的舍才會得。舍得,舍得。很多人就是不舍得。覺得我自己辛苦了這麼久,怎麼拿去給人家呢?就是不舍得。其實大家要知道,佈施是出於我們的心,我們佈施的金錢也好物質也好,或者其他的也好,都是因為我們講求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佈施的自己,也沒有佈施的中間物,也沒有佈施的對像,那我們這樣做的話就是心無罣礙啊。我們有罣礙我們老是在記住,我對別人做了什麼,如果你沒有罣礙的話,那你慢慢慢慢的你心裡頭就很坦蕩啊。很自然,那你的心無罣礙,這就是我們佛教啊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當然佈施以前也有個笑話啊。這個笑話是怎麼樣呢?從前有一個人他生前非常的吝嗇,可以說是一毛不拔呀。從來也沒想過佈施,生前只想佔人家的便宜。所有的好處都讓他自己拿走了,也就是說一生裡面,從沒有便宜過任何一個人。有了便宜都是他自己佔盡了,一般人啊總會舍一點施一點。他真的是一毛不拔呀,最後他死掉的時候去見閻羅王。閻羅王就問他兩句話,他說你喜歡「吃人家的」?還是喜歡「吃自己的」?當然了他是本性難移啊,想都沒想就說了,我喜歡吃人家的不喜歡給人家吃。說完他就投胎去了,這麼一轉世啊轉到哪裡去呢?轉到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裡去了,他的父親是一個佃戶。什麼是佃戶呢?就是沒有一文錢一分地,投身到這個家庭以後他終於明白了。

但是回答閻王爺的時候啊說錯了話,原來是「吃人家的」,就是投胎轉世的佃戶人家。窮得什麼也沒有,給人家去做工啊做勞役去賺錢,而大戶都是給人家吃的。當然給人家吃的也不能吝嗇,有的時候該施舍就施舍,該寬容就寬容,所以啊人家說以後他就知道了。再轉世就給人家吃,所以我們今天也是如此,如果說我們想著吃人家,那我們將來可能轉世的時候受影響。

如果我們給人家吃,那可能是將來轉世得到好處啊。否則的話你後悔就已經太遲了。佛教講的是因果呀,如是因如是果,佈施就是培養我們舍的心。把我們的心量放大,我們心量放大了,財富自然就會來到啊。我們經常說,不求名,名自至不要利,利自來。世間的財富其實都是五家所有,是「官府所有」;官府可以把我們的財富拿走我們就沒了。二是「不肖子孫所有」,不肖子孫把我們的財富可以敗掉。很多人你看死後子女都打官司都是爭來爭去。三是「盜賊所有」,你看經常有小偷啊強盜把我們的財富都劫走了。劫走你看看他們還造了業,但是我們又無益啊。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啊,當然了我們也知道,還有水災、火災,這些個災難都能把我們的財富來掠走,所以我們今天啊要怎麼樣啊?能施舍的盡施舍,我們都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要享有就夠了,不要有更不要佔有,佔有有多累呢?所以我們今天,苦心積攢有的時候都是沒用的,子女好過我,留錢幹什麼?子女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把多餘的佈施出去,給他們良好的教育,讓他們自己能夠創業興家呀。那你看那有多好呢?他們自己還能靠自己的實力有了成就有了作為,那你看培養了社會上有高尚道德的人。總比他們自己好吃懶做吃喝嫖賭,要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