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制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其正文的形式亦如其他懺法書,首先說明了建立水懺道場的意義及其功用,令修懺者發心皈依諸佛菩薩。其次舉懺悔文,令修懺者興起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空心等七種心以懺悔煩惱障、業障、果報障等三障。懺悔終了,最後需以懺悔三障所生的功德迴向施主與一切眾生。

在實際薰修方面,水懺的實用性更強,自唐末以後的一千多年來,水懺法會風行各地,僧俗佛子都愛修此懺法,或自修,或請人代修,用來消災祈福、超薦亡故親友或冤親債主,迴向六道眾生。許多寺廟特別規定每月舉辦一次,以致現代只要提到佛教的懺悔法門,人們一般都會想到粱皇寶懺和水懺。

罪從心起將心懺

知過改過是一種大智慧,因為人的自我完善以及智慧的開發往往是通過知過改過來實現的。因此,六祖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佛法中,懺悔是改往修來的具體方法。懺悔可以分為事懺和理懺兩大類。

事懺就是舉行種種懺悔儀式,如三昧水懺、梁皇懺、大悲懺等。通過禮拜諸佛,供養三寶來懺悔業障罪根,清淨身心。

理懺則是通過觀諸法性空,無實自體可得,了悟罪性也是空的道理,從而達到淨心止惡,即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水懺》的來源 悟達禪師與人面瘡

慈悲三昧水懺的作者悟達國師,生於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陳,七歲出家法名為知玄,十四歲時即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萬人等講經說法,人稱「陳菩薩」。

知玄法師年少參訪叢林,為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在長安京都某寺掛單,遇到了一位西域僧人。這位僧人生了一種「迦摩羅」的惡疾,全身生瘡,發出衝鼻難聞的穢氣,無人理睬。知玄住於他隔壁,憐愍他的病苦,耐心為他擦洗敷藥,常去照顧他。病僧癒後,感激知玄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我要走了,將來你有難臨身時,不妨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在有兩棵大松樹並立的標誌,那就是我居住的地方。」

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至唐懿宗登基時極欲振興佛教。唐懿宗非常欣仰其德風,遂迎請知玄法師與外道眾徒辯論,徹底粉碎一切外道邪見,佛教因此再度振興,知玄法師也因此成為全國佛教界的領袖。

知玄法師亦因為德行高深,備受唐懿宗的尊崇,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懿宗皇帝並親自求教佛法,親臨安國寺,欽賜檀香講經法座。座高二丈,以壇香為材,用金絲鑲成龍鳳花紋,旁設磴道,並尊他為國師。

國師陞堂講經時,以一念憍慢心生起,於座上看見一珠飛入左膝蓋,旋即生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與人面一樣,每天需要飲食餵他,瘡像人一樣開口啖食。知玄法師痛苦萬狀,雖召請了各地名醫,但皆搖手遜稱無藥可醫。

國師遍攬群醫,都無法醫治,正在束手無策時,忽憶起昔日西域僧人的話,於是前往西蜀入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傍晚時分,山路難行,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看見兩棵並立的松樹,國師心中大喜,快步走向前去,只見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已站在門前,國師將所患怪疾的痛苦相告。西域僧人指著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翌日清晨,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領國師到岩下清泉之畔。國師剛欲以泉水洗膝上人面瘡時,不料人面瘡竟忽然出聲開口說:「不要洗!不要洗!」國師驚問:「為什麼?」瘡說:「您曾否讀過西漢史書,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曾讀過」。

原來西漢時代,袁盎和晁錯兩人素來不合,不同坐也不共語。漢景帝時晁錯為御史大夫,其個性非常的剛直忠心,他提議要削去諸侯的封地,以免他們的勢力日日強大。但當景帝削去吳、楚等七國的封地後,吳、楚等七國竟然聯合起來造反。當時的袁盎趁這個機會向景帝進言,必需殺晁錯以謝七國,所以景帝聽信袁盎的進言,就將晁錯斬死在東巿;然後拜袁盎為太常,因此晁錯含冤而死。

人面瘡開口說:「您既然讀過了,何以不知袁盎殺晁錯之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斬我於東市。這冤深恨重,十世以來,輪迴流轉,我一直在找機會報仇,可是你這十世之中皆為高僧,清淨戒行,冥冥中有護法在旁保護,故苦無機會可以報復。如今,你受皇上的恩寵待遇豐厚,集朝野禮敬於一身,起貢高我慢之心,動了希名欲利之念,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著你身。現在蒙迦諾迦尊者慈悲,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與你為難做對,冤冤相纏。」

悟達國師聽後,非常震恐,連忙俯身掬起清水洗滌,一時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甦醒時,膝上的人面瘡已不知去向。由此遂明白聖賢渾跡世間,不是凡情所可以測度的,國師欲回寺禮謝尊者,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

參禪悟道,雖然明心見性,但三世因果業報,卻歷歷分明,誰也逃脫不了。只有廣作善事,多結善緣,懺悔消業,滅罪離愆,方可得救。在自性上雖然沒有罪業可言,但在事相上因果儼然,絲毫不爽,所謂現報、生報、後報,但不會不報。悟達國師所幸遇聖僧迦諾迦尊者,施藥護病,尊者報以解冤消業。後悟達國師作《慈悲三昧水懺》,簡稱《水懺》,流行於世,普勸世人「但願隨緣消舊業,更莫招愆造新殃」,三世業報,可不慎哉?

附註:

在印度佛教律儀中,男眾比丘稱「大德僧」;女眾比丘尼稱「大姐僧」。中國則於歷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學兼備,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為「國師」,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悟達國師、玉琳國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