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找到正確的方法

佛教中講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把錯誤的身口意調整為正確的身口意。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裡去,或是關起門來在寺院裡才能修行。事實上,修行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生命中,意識中、行為中。

修行講究次第,一步一個腳印,馬虎不得,更不能跳躍式前進。很多人都在講一個問,叫「頓悟」,以為獲得智慧是一瞬間的事,卻不知自己的根器是否足夠,頓悟前的功夫是否做足。所謂「頓悟」,非常人能頓能悟,不如在通往信仰的山路上踏踏實實地走。

修行要選對正確的方向

修行是對自身實行的一系列修正措施,是對身心的一次改造和革命。所以,向內修行,降服自心,自淨其意。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向,一旦你的修行是為了一些外在的追求,比如放生能積多少功德、佈施能得多少福報,那麼你就偏離了正確的修行方向。起了向外之心,起了比較之心,磕頭白磕,打坐白打,念咒白念、只有回歸到自淨其意、降服自心這個大方向上,念念指向自心,法法收攝自我,才是佛弟子正確的修行方向。

人類具有對生命的自我意識,自我革新能力,這是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類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終極的追求,使人類能不斷進化自身,改造自己:在這個成就二世諸佛的人間,我們常常感嘆:「人身難得,佛法難求。」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能夠生為人身是非常難得的,而修行成佛,則需依仗這個難得的人身!如今,「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既然得以生而為人,又得以遇到佛法,並能聽聞起信,若不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努力修行,精進,自然是萬分可惜的事情。

修行要找到正確的方法

有—個弟子與師父一起在田裡插秧,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的,而師父插的秧卻是整整齊齊的:

弟子就問師父:「您是怎麼把禾苗插得這麼直的呢?」

師父說:「很簡單,插秧的寸候,眼睛要盯住一個東西,這樣就能插直。」

弟子按照師父說的,又插了一趟,回頭看時,發現卻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弧線。弟子又問師父:「我盯著那邊吃草的水牛,怎麼還是插不直呀?」

師父說:「水牛邊吃草邊走動,而你插秧時也跟著水牛動,怎麼能插直呢?」

弟子恍然大悟,選擇了路邊一棵大樹作為參照,插出來的秧就直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選擇正確的標準和參照是修行的根本:有苦有樂是人生,有善有惡是世相。修行就要徹底放棄「我執」的分別心,從二元幻相中解脫出來。每一個個體生命都在主動調整或被動訓練,父母教育我們做人,老師教給我們知識,社會修正我們的行為。待我們成熟後,帶領整個團隊共修,每前進一步,發展一步都要知道對錯,對的堅持,錯的修正。

修行要次第如法

修行有深有淺,有高有低;有肉體修行,有精神修行;有個體修行,有領眾修行。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或多或少都在修行,活著就要修行,只是有的主動修行,有的被動修行,不修行就會被社會淘汰,被自然淘汰。因此,要趁早修行,把修行帶進生活與工作中。就像日常的開車,要經常保養,經常檢查,才能保證上路行駛的安全。如果車子有毛病不及時修理,那早晚要壞在半路上。

人生的道路上,也要時常反省,以保持一顆寧靜與覺醒的心;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其實這都不夠,要時刻覺醒。速度越快的交通工具越要檢查得勤、保養得好。人也一樣,越聰明的人越需要勤修,要加大力度修。所謂「爬得高摔得重」,不巾差錯則可,一出錯就是大問題,所以說要居安思危,如履薄冰。

但是,改變與建立一個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會立竿見影:人們常常會計劃著下午靜坐,念經,結果到了下午,有某種娛樂向你招手,於是你就改變計劃,拖延到晚上再去修行;可到了晚間,你又發現有個非看不可的電視節日或有個非常重要的朋友前來會面,你決定開始修行後。會有各種藉口出現-即使在理智上知道修行重要,卻無法嚴格執行,因為你是習性的奴隸,缺乏改變這種習性的決心和毅力。

若要使修行成為一種習慣,就要強制自己依循。就像在體育訓練中,為使一個動作穩定下來,需要很長時間的重複訓練,直到讓肌肉形成動力定型。或者說讓肌肉產生記憶力,這樣才能保證每次動作都一致,才能保證在比賽中穩定發揮。修行也是這個道理,要讓我們的思維產生修行的汜憶力,也需要不斷地訓練這個記憶,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堅持念一部經,或拜佛一百零八次,或持一個咒,或讓自己靜坐二十分鐘。只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修行或靜心的方式。堅持下去,一個月、二個月、半年,漸漸地你就會感受到修行的益處與功德。修行的功夫上身了,對佛法的理解切實了,心靈才能在信、解、行、證的循環中不斷地成長。

修行就像農夫種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修行要勤勞,還要有方法,更要持之以恆,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修掉,把阻礙自己成就的惡因素修掉。

佛門修行,有頓有漸,有難有易。禪。淨、律,密、教,八萬四千法門,隨緣對機。《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論根機多有利,事相上功夫都需次第盡除,亦如快車、慢車只是轉速之差別,其空間距離不變,縮短的只是時間。在五乘佛法修行中,始終貫穿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三世因果,從果追因,由因攝果,眾生諸苦之因,皆由無明煩惱所致,若要祛除諸痛苦,須溯本清源。

修行就是補漏,用戒定慧補漏;用八正道配合戒定慧,修補我們生命中的貪瞋癡。人有很多陋習,也就是生命中的短板,這些陋習和短板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命質量,妨礙我們的健康、阻礙我們的成功。

在菩提道的修行中,我們始終沿著佛陀的足跡,一步步靠近彼岸;在靈性解脫道上,常能體驗到修行所回應的那份喜悅與自在。這種法喜遠遠勝過了物質上的快樂。

修行如蓮,入污泥而不染;修行如蓮,泥蓮不二,要換位思考,不能厚此薄彼,分別執著;修行如蓮,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時。多少年的修行,只等那一刻,與佛一樣,回歸本性,法界一體,像歷代祖師開悟一般:一念周沙界,日用萬般通;湛然常寂滅,常展自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