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

中道又分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但中者,接入別教。

二者、圓中 ─ 此理圓妙,具一切法。見圓中者,接入圓教。

如果這個空性是內觀型的空,它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但中的真如。只有二空的理性,但是這個理性當中沒有明瞭性,不能具足功德的妙法,所以只見得中道,接入別教。

如果他迴光返照能夠看到圓中,他在觀一切法空時,能夠知道一念心性本來具足諸佛的功德妙法,進入圓教。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了。所以我們人生,成佛兩大問題:第一個,處理生死業力;第二個,怎麼開顯你的心性功德,兩件事情。

藏通兩教主要是在處理生死業力,但是一旦入了大乘,那就不是說解決貧窮,你要更積極創造財富了。創造財富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本來沒有財富,但是你只要努力,你未來會有財富,這個叫「但中」。

別教的思想,是從阿賴耶識啟動的。阿賴耶識沒有諸佛的功德莊嚴,但是它可以轉,轉識成智。你只要發菩提心,修習六度,用第六意識的清淨名言去熏習它,第八識就能夠不思議熏,不思議變。雖然它現在沒有功德,但是它以後會有功德,入別教。

如果你更高明,觀一切法空,把心中的妄想撥開來,看到你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本來就具足寶藏,只是把它開顯出來而已,入圓教。就差在這裡。

我們前面是在處理業力的問題,處理業力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遠離它;第二個,把它觀空。藏、通兩教,一個是遠離,業力是真的,我惹不起你,我放棄主宰總可以吧;或者說業力,業性本空,業力本來就無生,所以我就放下執著。

現在要處理心性的話,也是這兩種情況。前面是用否定法,這個是肯定法。心性是:第一種,肯定。你肯定你未來會有功德,別教,叫作破妄顯真,它是站在妄的角度去開顯真實,你總有一天會有功德,這是一種肯定,對未來的肯定。

圓教的思想是,你現在就是佛陀的兒子,本來就具足功德,你修行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得到什麼東西,「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只是把你本來的東西開顯出來而已。對現在的肯定「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對當下的肯定——圓教。

別教是站在虛妄的角度來追求真,圓教是站在真的角度來破妄。

我們看,在藏通兩教,佛陀是用否定法,否定你的愛取,否定你對生命的主宰。到了大乘佛法,佛陀開始肯定了,肯定你未來的成功,肯定你當下的成功。

所以,為什麼在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也是兩個:一個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治型的中道。透過名言思考,一個一個建立。佈施要怎麼佈施呢?也是要名言。用佈施對治慳貪,用持戒對治破戒,用忍辱對治瞋恚,它是要透過第六意識的名言思考的。

到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更高明了。你要我佈施,我不需要理由。因為我的心性本來就有佈施的功德,我去行佈施是正常的。你不要告訴我說要對治什麼慳貪,反正我就是稱性,我的心性本來就沒有慳貪,所以我做這件事我只是隨順我的心性,我只是隨順我本來面目而已。這個人更高明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是正常人,這兩個都要同時操作。其實藏通兩教的空性,也很難把它切開來。空性的操作要有安住跟調伏,中道的一念心性功德的開顯也要有安住跟調伏。我們「本來無一物」跟「時時勤拂拭」,也是缺一不可。

只是說,你一開始悟什麼理,就影響到你的根性跟種性了,兩種的情況:一個是悟到的妄想,但是這個妄想裡面有真的成分,就是帶有真實的妄想;圓教是悟到了真心,就是帶有妄想的真心,它本質是真,以真來破妄,跟別教是以妄來顯真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