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底從哪裡來呢

在說「夢」之前,我們先要說一下眾生都具有的八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對八識稍有了解的就知道,夢絕不可能是前五識,當然也不可能是末那及阿賴耶兩識,因此答案就很明顯了,所謂「夢」,就是第六意識在睡眠時的心心所相應的活動。

其實,第六意識有有漏和無漏之分,佛菩薩的意識是無漏的,但凡夫的意識卻是有漏的。

有漏的意識,又有五俱及獨行之分;五俱意識是指眼識乃至身識這五官的感覺,分別或共同與第六意識同起的作用,這種意識的產生是必須在醒著的時候,才會在境界中顯現的,如見色、聞聲、冷熱觸等。

獨行意識則不一樣,它是離開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覺之後,單獨作用的。

這也使得獨行意識的範圍甚是寬大,分為三種:一、清醒的時候,心力分散時候的散位獨行意識;二、通過休息禪定的訓練,從而獲得定位獨行意識;三、在夢中時前五識不起現行,只有第六意識自己的分別變化種種境界,這就是夢中獨行意識。

《成唯識論》有云:「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這是說睡眠時,凡夫的身不得自在。所以在睡眠時,有情的意識心理作用與睡眠心所共起活動,就成為了夢。

那麼,夢到底從哪裡來呢?

我們知道,睡眠未必就一定會做夢,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相信夢代表著某種預示或是另一個世界的故事。前者如周公解夢,後者如《西遊記》所描述的魏徵的夢中斬龍。

而在佛教的《毗婆娑論》認為夢的來源大概有五種:

其一「諸病」:身體的四大不調所發生出來的病態,比如身體感覺寒冷會夢到水,身體感覺溫熱就會夢到火,這其實是因為生理關係而生起的夢。

其二「思惟」:也就是心理有所希求,有情的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寧就會生夢。

其三「曾更」:也即是說過去所經過留下來的習氣,在夢中重演出來。

其四「當有」:這有點類似於預兆,也就是將來要實現的事情,率先在睡眠的夢中發現出來。這種夢的,時有發生,不過不是經常性的。

其五「他引」:這是因為人心力的關係,所引生的夢。不過,這個「他」字所包括的範圍很廣,凡是他心等關係都可以算是他引。比如母子相互思念,就會相互產生這樣共同的夢境。

不論如何,夢中的意識比起醒著的時候,總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在佛經裡認為,經過相當的禪修和觀想,夢中的意識是可以被控制的。

由此,佛陀將夢中意識比作凡夫虛妄的我執、我見,而開悟證果,則比作大夢醒來時候的恍然大悟。這也就引出佛陀解夢的目的,即是希望眾生求破無明後的大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