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跟大乘空義的差別

小乘的空義跟大乘的空義,有什麼差別呢?

小乘的空義,它的重點在滅色取空,也就是說它的空是對立的。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來觀察,其實小乘的空,嚴格上來說,它是我空、法有。它在主宰性這一部分是空;但是在法的差別當中,它是有執取的,就是說它的空跟有是對立的,你一個東西產生執取,就一定會產生對立。

大乘的空義是我空、法空相應的,所以我們經常講大乘的空是平等的,說是入不二法門,它是一個平等的法界,它沒有對立性。所以小乘的空是滅色取空,大乘的空是緣起性空,這一點我們應該要區別。

我們在修習中道實相的時候,也不能老是安住在空性。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就會產生過失。什麼過失呢?就是不樂眾善,遠離大悲。菩薩經常修空觀,使令內心太過沉默,對於廣大善法的修學、對於苦惱眾生的度化,就會產生障礙,所以我們偶爾也應該從空出假。當我們從空性當中出來,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的時候,這個時候假觀很多。

這個假觀,在大乘當中的傳承有兩個不同。就是,如果你今天是依止淨土門,這個淨土學者在修假觀,他偏重在觀察娑婆世界的苦,跟極樂世界的安樂,這樣的一個對比。就是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而產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淨土宗的假觀是這樣修的。如果你今天是一個聖道門,那是廣泛的觀察十法界的因果:觀察九法界的惑業苦,而產生厭離;觀察佛法界的功德莊嚴,產生欣求,而建立你的菩提心。

所以大乘修空觀,是調伏愛取;那修假觀呢,是產生取舍,善知取舍。在空、假當中,我們以中觀來加以調和。就是你空觀太強,以假觀來引導;假觀太強了,以空觀來安住:這樣子叫中觀──使令你空、假的平衡叫做中觀。

我們說大乘它的因地之所以稱為大(就是說小乘的學者,基本上對生命的態度是遠離,不管是三界的雜染法,遠離;諸佛菩薩的功德,他也遠離,他不生好樂的。大乘佛法的思想,是有所遠離、有所追求。他遠離的是雜染法;但是對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他修假觀,他是好樂追求,無有厭足。所以它成為大。),就是:它的思考是中道的;不像小乘的學者,是比較偏激的。

這一點,我們應該從它的宗見,來帶動不同的發心,也帶動不同的修行,看到大乘因地的殊勝──它的一個量多質勝。這樣的中道實相所開出的因地,它的結果是趣大果跟證大道。趣大果是約著他果報的受用,證大道是約他所覺悟的真理,他所覺悟的真理,是中道實相理,不像小乘是一個偏空的法性,它是中道的理性。他的果有三身、四智,種種的萬德莊嚴。這個是講到大乘果地上的量多質勝,這個地方是講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