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空」不能住「空」

智者大師說,我們修空觀不能住。空觀不是不能修,但是你不能執著在空的內涵上,不能以這個為究竟。如果你執著空觀,就會墮落到聲聞辟支佛,二乘人的境界中去。

這以下引《法華經》譬喻品來證明。《法華經》是佛陀開權顯實,開三乘之權,顯一佛乘之實,簡單地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使令一切的聲聞人發菩提心。這一段經文就是迦葉尊者發了菩提心以後,回憶他過去在做阿羅漢的心情,我們看看一個阿羅漢,他內心證得無生以後,是什麼心情?我們看看就知道一個阿羅漢的心情了。

他說,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事實上,迦葉尊者他見到佛陀,七天就證得阿羅漢了。證得阿羅漢以後他也是常隨佛學,經常依止在佛的旁邊。當然佛陀也不是完全講小乘法,偶爾也為菩薩講大乘法,那些阿羅漢也在旁邊聽著,招呼著。但是阿羅漢聽到大乘佛法,所謂的淨佛國土,教化眾生。

這是大乘佛法的兩個內涵:一個是上求佛道,成就無量無邊依正二報的國土莊嚴,這個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另外一個是下化眾生,教化這些無量無邊的如母的有情。佛陀有時候也講這些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淨佛國土、下化眾生,但是阿羅漢在旁邊聽到這樣的教法,內心是什麼心情呢?心不喜樂。對於教化眾生的這種境界,對於成就法身,對於成就淨土,我內心沒有歡喜心。

為什麼對於這樣一個殊勝的境界,沒有歡喜心呢?這以下講出一個理由: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因為阿羅漢的心情,他內心安住在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什麼叫空寂呢?就是他以畢竟空的智慧來觀察一切法,無生無滅。沒有這種生滅變異的有為相,因為從本性上來觀察,一切法是不生也不滅。

不生不滅不是一句話,你把不生不滅念成一句話,那就產生自性執。不生,然後,不滅,這是兩句話,這句話懂嗎?不生,不滅,這是兩句話。你把這兩句話合成一句話講不生不滅,剛好是一個東西不生不滅出現,那正是自性執。我們應該怎麼說呢?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都是兩句話,離開兩邊。你不要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把它讀成一句話,你要讀成一句話,你又創造了一個法的自性出來,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那你這個就不是空義了。

就是說從畢竟空的角度,一切法是不生也不滅,不大也不小,而且是無漏無為。這個就講他內心了,我內心就暫時安住在一個無漏無為的境界,所以我這樣的思惟,不生喜樂。對於佛菩薩無量無邊的「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不生喜樂。

我剛開始在學習空觀的時候,也有這種心情。剛出家的時候修空觀,我讀《阿彌陀經》沒有歡喜心,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排這麼多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覺得也不錯,但是好像覺得說沒有很大的歡喜心。我是後來讀了《法華經》,慢慢慢慢另外一層地突破,再讀《阿彌陀經》起大歡喜心,這種妙用,無量無邊的莊嚴,而起大歡喜心。

所以說,如果我們剛開始修空觀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人引導你從空裡面出來,你真的讀到佛菩薩的莊嚴,會像迦葉尊者的心情一樣,這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在這種畢竟空的大安樂的境界裡面入了無為,以這個為究竟目標,你就證入了。當然這個證入就是阿羅漢位了,這個人的結果,就很難再發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心了,就是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我們菩薩道一路走過來,真的感覺到善知識的指導非常重要。一點的差錯,那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彌補,那一差錯就是百千萬劫距離的差別。你看《華嚴經》,《華嚴經》對菩薩道的開示,它怎麼說法呢?《華嚴經》說: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第一個是講菩薩修空觀的一個境界,菩薩是怎麼修空觀的呢?菩薩那一念心的清涼月,常游畢竟空,欸,你看他用一個「游」字。你看菩薩那個月亮,它在空性當中是活動的,不是安住的。這句話就講得很清楚了,菩薩的清涼月是常游畢竟空,是在空性裡面活動。所以他才有辦法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才能夠跟眾生感應道交。月亮的好就好在,它在空中是活動的,它不是死死地咬住空性,它在空性裡面游動。這個地方是給我們一個修空觀的消息,不要錯損菩提。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要因為,修空觀容易墮二乘而不修空觀,空觀是三乘人必修的法門。智者大師講通教,般若波羅蜜的空觀智慧,通前通後,三乘共坐解脫床,沒有一個菩薩不修空觀能成就菩薩道,沒有。你沒有修空觀,怎麼安住你的內心呢?安住在自我?安住在自我你行菩薩道,諸多過失,那一定都是有漏的,那都是不及格。

沒有修空觀行菩薩道,修的善業都是不及格,人天善法。這句話就是說,空觀應該修,但是不能執著。因為它是一個以無所得為方便。無所得的智慧是趨向於菩薩道的一個方便,依止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方便,來消滅我們的我執法執,是這個意思,可以修,但是不要錯損菩提,這是證果的第一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