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念佛人一定要把佛號的味道念出來。所以在念佛的時候,它有無量無邊的無量光、無量壽、福德安樂的資糧,你要把那個資糧念出來。什麼叫把味道念出來,諸位知道嗎?我們在念佛之前是培養信願,對不對?你用信願來念佛,但念完佛以後,你又增長你的信願;信願又更想念佛,又去念佛,念完佛以後又產生另外一層信願。
所以,信願跟持名是互相輾轉增勝。依止信願來念佛,念完佛以後更有信願。以願導行,行又來引導這個願,產生一種輾轉增勝、相輔相成的力量,所以無邊妙義廣含藏。你要把那裡面的安樂道、解脫道念出來。
臨終的時候,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我們念完佛以後,正常的念佛人你要是方法正確、心態準備做得對,你要對娑婆世界越來越淡薄才對。
如果你念完佛,你對娑婆世界還是很貪愛,表示你的信願的資糧不具足,沒有正確地念佛。不在世間論短長就是說,你知道人世間是暫時的、如夢如幻的,你只是在應付當下的因緣。所以念佛人,如果你真實地照著我們前面所說的,有名號功德的信仰、有淨土莊嚴的願力來念佛的話,慢慢慢慢產生一定的力量的時候,念佛人應該對娑婆世界的名聞利養、各式各樣的五欲的快樂會慢慢淡薄,就算不斷,也應該慢慢地淡薄下來,這才是正確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往生的信仰跟願力,這個是一個判定標準。
所以修行,我們可以從因來推論果,也可以從果來推論因。從果證來判斷、檢查因地的方法對不對。如果你念佛到現在,還沒有產生一種對娑婆世界看破、放下的功德相,表示你的因地方法有問題,否則這個功德相不可能沒有出現。
如是因,一定有如是果。如果你念完佛以後,你的心態還是跟以前一樣,看到什麼事情都很當真,該貪愛的你還是貪愛,該發脾氣的你還是發脾氣,那這個佛號,它的方向就表示不是往淨土去了,而是人天福報。
其實我們可以從每一年當中的內心狀態,來檢查你的方法對不對,因地可以推論果報,果地功德可以判定你的因地對不對。
所以講,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這是一個果地的判斷。念佛以後,你一定要對娑婆世界的所有因緣淡薄,對極樂世界的往生更有希望、更有願力,那這就是你修行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