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真如自性文章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有一個老禪師帶著一個沙彌在山中修行。這個沙彌跟著老禪師久了,慢慢地心中也有一點...見性是恆常不變、恆常隨緣,恆常隨緣、恆常不變;雖然是清淨本然,但它又隨緣顯現,...諸位要知道,禪定是現量境,這不是妄想哦。禪定的境永遠是現量境,都是真實的。禪定...倓虛老和尚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他在期中考時出了一個題目。他說我這個期中考一道...過去趙州老人,有人來問他說:狗子有沒有佛性呢? 趙州老人說:沒有佛性! 後來又...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別的莊嚴,也特別的大,敲起來...我們看第一個,開合寶掌來證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經文: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眾生能見的功能當中,來開顯...下面把妄想作一個總結: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我們看現瑞許說: 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要。佛教的觀念是認為我們的生...你的眼根去接觸佛像的時候,產生一個識,一個明瞭性。根塵一碰撞就會產生一種心識。...先看第一科,約著迷真。眾生因為迷失了清淨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麼這個時候在...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內心的相貌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說:...衣裡寶珠的譬喻...問: 弟子有一個問題糾結很久,萬法都有因果,佛性為什麼沒有因果?本自清淨的佛性...問: 請益法師,念實相佛,非再來大士,難以即生親證。再來大士即法身菩薩,入登地...九種無為法:九無為說,窮生死蘊,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意識,種子相續,一直不斷地叫...南無阿彌陀佛!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徹悟禪師語錄》,大家看這個文句: 吾人現...問: 當自己遇到人或事兒,剎那間就會一絲貪嗔閃過心頭,第二念是思惟還真是和上一...自性時時刻刻顯現在我們的面前,無時不見、無處不見。...《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特別是在唐朝有三種問難,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一、真妄...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在的;生滅心跟不生滅心,這兩...問: 我們知道了通過念佛,與佛感應道交,能去到彼岸;知道了去向,知道了發願的重...問: 請益法師,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貼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識了這句...我有明珠一顆...這個《華嚴經》的境界呀,談四種法界。事法界,就是從隨緣生起的現象界,他有種種的...當我們把心帶回到心性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呢?全修在性。你這個時候在心性當中要修習...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如果我們要走上既堅固又圓滿的...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大致上我們有二種的差別:一...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故云萬法虛偽,唯是...法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件大事,就是開示眾生悟入佛知見。修行人自修...在《六祖壇經》懺悔品中,六祖首先開示: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此事是指生死解...【原文】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佛者覺...禪是總持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能夠相信,修持這一法真是火中...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一念清淨心,你才能夠跟過去徹...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現。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佛法在世界上存在,世界上有災有難,我們也要跟著受災受難。像高旻寺,解放了,來果...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三種主要的思想,或者講...【原文】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雲乎?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胡為是僕...圓頓止觀為什麼對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沒有用?就是說,圓頓止觀的修法,簡單就四個字,...《大報恩經》裡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寶,要滿眾生願。我們這個寶是如意寶,我們...真心不墮妄境!就像一面鏡子,鏡子可以照了整個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沒有真實地結合。...問:淨土法門攝受各類不同根機的眾生,果然是很廣大的,我不敢再評議了。然而我也曾...《楞嚴經》的觀念,覓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說它的作用不存在,不是的。我們這一念...我們日常生活的空觀跟假觀,都是培養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狀、因緣,正常。生死凡夫...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沒有生滅變化,那是恆常存在,沒有消失跟斷滅的情況,叫...【觀性元真: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剛開始都是帶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來聽聽課,也來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後,回去...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 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這個無生法忍我們也解釋一下。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也提到,其實這個忍不是忍辱的忍,這...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堅固而不可破壞的意思,就是首楞嚴王三昧、或者講真如三昧。真...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它們兩個是漢賊不兩立的,所以...那時候在雲居山,也有人偷懶,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香、午板香不願來,虛雲老和尚...空性的智慧跟淨土事修的佛號,應該怎麼融通呢?這就要談一談性相圓融的問題。很多人...今天是打七的最後一天,我們打七的目的,是用參禪的方法或是念佛的方法,離卻攀緣心...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但明天就產生變化了。凡是會...在《六祖壇經》說,有一個法達法師,他去參訪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問: 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合到念佛的話是不是會讓我們...一個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麼去修?從哪裡下手?這不得不加以討論。菩薩的六度前五度...這個憶佛就是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佛的慈悲,憶念佛的光明,憶念佛的神通,憶念佛對我...參禪人,不信參禪之人開悟,不信自有佛心,更不信心是誰個。自疑曰:若我有心,究在...修學佛法跟修學世間法這當中的差別,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說:世間學問,義理淺,...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個是天台的禪師,他開悟以後...盡虛空界元同體,極一微塵總是真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隨機應現?只要有眾生的地方,...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疏文: 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離相是談空,離一切相,當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門下的人常常講即心即佛。什麼叫即心...在理和事的圓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達心佛雙忘的時候,才會會得那個真實義,...知道這個真心和妄心,我們就了解,原來我們的緣影心之外的極樂世界也恰好正是我的真...我師兄弟,他問海公一個問題問得很好,他說:反聞聞自性,我們這一念心聽到聲音,你...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住下來,不走了,就做善知識的...《法華經》有一句話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法華經的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要修空,那要空掉什麼?我們凡夫沒有修法...我們一般的因果的修證是向外,從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個是遠路。而《法華經》不...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你臨終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過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妄想,它一個都放不過你的,臘...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 這是撥正一種觀點,而且在省庵大師那個時代還是...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一個人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成佛之後,所謂心轉則一切轉,內心轉凡成聖以後,整個有...這裡,傳燈大師施設了一個問答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現前一念之心和西方淨土相即的道...如來微妙色身,雖在極樂,離隔十萬億剎;如來清淨法身,普遍十方,充滿法界,故名法...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們常常說,調伏攀緣心最好就...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 這是總結開示阿...大乘佛法的一個觀念是這樣,諸位要知道,你要修圓頓止觀,你要有一個觀念:你不管是...楞嚴經中,虛空藏菩薩說,他在因地以觀察虛空無邊,觀察四大地水火風是無依,就是它...我們一般人剛開始學佛,你不是說馬上改變。學佛以後,你開始迴光返照,這時候是「真...【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察你本來沒有這個因緣的,安住...《楞嚴經》中,憍陳如尊者因悟客塵二字得證聖果。起心動念這一念心,一個是客,一個...【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於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參禪人,由散亂心,參到有心,只有參禪心,無妄想心。復由有心,用到無心。無心,無...學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見。殊不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
《阿含經》曾說有一大富長者,他的兒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後與比丘們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