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

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尤其是老年人,對於這一點的體會最明顯,總會覺得時光迅速,過去的幾十年如同昨日。我們一生數十年光陰,對整個地球、宇宙來講,非常短促,微不足道。人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人生苦短,短說明人生無常,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如《法句譬喻經》說:「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慾,可婬入胞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卷第四)苦,是因為生命中有太多不如意事,老病死衰種種痛苦固然是苦,這叫苦苦;我們在世間追求的種種快樂,最終都會消失,這叫壞苦;我們的生命在念念之中流轉,一切都是無常的,無法自主,這叫行苦。如《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五說:「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三行苦性。」「復次苦苦性云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壞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譭謗陵蔑等時,發生愁嘆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除苦苦性及壞苦性,諸餘有漏行由行苦故苦。」

我們無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是說我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佛教講命運是由業決定的:前世造了做人的業,今生才能成為人。雖然大家都是人類當中的一員,但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人生境遇乃至面貌特徵都是各不相同的,娑婆世界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為何會不同?是因為各人的別業不同。如果過去善業造得比較多,這一生果報就比較好,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相貌莊嚴、健康長壽等;如果過去惡業多,今生果報就比較差,社會地位低、相貌丑陋、多病短壽等等,所有這些果報,都同我們的業力有關係。如《大乘義章》卷第二十說:「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

如何看待人生,古今中外的人各有不同的認識。現在社會上面流傳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點,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及時行樂,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道德感,更沒有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呢?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私自利等煩惱會越來越重,而人性中為公利他、無私奉獻的心就會被障蔽。尤其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為了獲得生存的物質條件而引發的競爭,使人的自私心理得到極大的張揚,人的能力都被這種動機所扭曲,生活在畸形的心靈空間裡,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另外也跟人生經驗有關,人到中年,經歷過風風雨雨,會有一些深刻的感觸,體會到諸如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等種種痛苦,很多人的心早已傷痕累累,變得極為脆弱和敏感。「心」其實不過是「受、想、行、識」的蘊積,單純「受」裡邊就蘊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充滿了憂鬱和苦悶,外相上就會顯得老成持重,實際上內心豎起了厚重的城牆,喪失了生命活力。年輕時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因為福德因緣的不具、智慧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實現。種種挫折帶來的是對人生的失望、自信的喪失、努力的放棄,而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會消極遁世、借酒澆愁,消遣人生,以為宣泄。這種人生態度看似能夠得到一定的自在和快樂,其實煩惱和痛苦有增無減,就像一首詩裡所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中國傳統文化怎樣看待人生呢?莊子說:「人生如寄,」就像我們出門旅遊住旅館,住幾天就走了,目的是旅遊觀光,或是放鬆身心、調節心情,不是長久居住。人生也是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如同匆匆過客,只是暫時借住。

從依報來講,人都有一個家,這個家只是臨時居住,總有一天會分離。現在社會節奏快,家庭分離的情況日益增多。有的人因死亡而分離,有的人因工作而分離,有的人因財產矛盾而分家,有的人出國留學,有的人漂流在外,有的人因感情不和而分手……,一家人整年共住並不常見。一個人如果讀大學,十幾歲離開家人,長年在外讀書,畢業後到大城市找工作,跑得更遠,再結婚生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少的。

事實上,即使在家裡也不見得有多少快樂,常有諸多不滿。何以見得?俗話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裡的困難、痛苦和問題,講不完道不盡,說不清道不明,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都是些瑣瑣碎碎、煩煩惱惱的事情,家實在不是給我們帶來真實安樂的地方。如《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說:「居家恩愛猶如牢獄之中,一切所有皆悉非常,三界尊貴猶如幻化,五道生死轉貿身形無有吾我。」

從正報來講,人的身體,也是暫時寄住。在生理結構上有骨頭、肌肉、皮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從科學的觀點看,人體是由鐵、鈣等各種物質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分別提取出來,其數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把我們身體中全部的鐵元素分離出來,只能做一個鐵釘。由佛教的觀點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我們認為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就是自己,但卻不能隨意支配它——想讓它不生病,不可能;想讓它不長白髮,不可能;想讓它不衰老,不可能;想讓它不死亡,更不可能。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得快一點、胖一點,孩子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父母就會很高興,小孩子也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年老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有句話說:「人到六十,過一年是一年,人到七十,過一天是一天。」這時候總會覺得來日無多,憂心忡忡。事實上,投胎的那一刻就標誌著生命的開始,從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就一分一秒、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不斷在減少。與其說人的壽命天天在增長,不如說天天在減少,即使長命百歲,同樣是過一天少一天。所以,既可以說生命天天在成長,也可以說天天在消亡。就像我們有一千元錢,每天花一塊,手裡的錢就天天在減少,不用很久就會花光。道家認識這個道理——「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

二、智慧覺悟最超勝,內聖外王利蒼生

儒家如何看待人生呢?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意思是說,人與動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似乎不太大。動物在飢餓的時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時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敵攻擊,保護自己和同類。這就說明動物同我們人一樣有知覺和感覺,它也是有情。有知覺與感覺,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點。

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在何處呢?人有智慧、有覺悟,智慧與覺悟是人最超勝之處。動物的智慧與覺悟無法與人相比,動物的所有行為基本上是本能反應。動物也能夠做事情:幾千隻螞蟻能夠大規模有組織地搬家,蜜蜂的群體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鴿子飛出去都很整齊,鴨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隊列,它們都有團隊精神,能夠互相依靠。但它們解決的問題很有限,更多的狀況下仍是被動無奈的,只能任人宰割。為什麼會如此呢?它們是畜生,墮在三惡道,本來就是在痛苦的果報當中,無力自拔,因為沒有智慧,不能覺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六說:「或有菩薩,觀畜生道而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癡報,經無量劫難出離故。」

那麼,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覺悟?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不能覺悟,與動物就沒什麼差別。如果只會吃飯睡覺,就與畜類無別了。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那麼,人的智慧和覺悟表現在哪裡呢?儒家講「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對內提陞自己的德行,條件具足時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的人生觀。事實上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當皇帝做宰相的只是個別,大多數人無法做到,但他們追求內在生命的提陞、圓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確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論語·學而篇》中談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的意義都講了出來。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青少年階段貴在求學。要當聖人、作君子,不只是尋章摘句、獲得豐富學識而已,更重要的是學習聖人的思想和言行。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中年階段應善交益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來相會,一起來交流人生的經驗、分享人生的體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一件非常快樂、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老年階段重在道德的圓成。「不慍」指的是內心不生悶氣、不起煩惱。具有高尚道德的聖人、君子,即便是別人不能理解其所學,他也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歡歡喜喜地接納對方。少年、中年、老年這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意義。從求學、交友到道德的圓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陞的三個步驟。

三、如夢人生有大義,發心為本善無盡

佛家對人生是怎麼看呢?首先,人身難得。我們在無始生死輪迴中,曾經在惡趣中長夜受苦,今生能夠得到暇滿的人身,非常希有難得,要倍加珍惜。如《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二說:「過去難思劫,循環生死輪,往來非義利,無福田養命。遠離善知識,常親近惡友,隨彼教誨轉,數墮諸惡處。」《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說:「縱得人身根殘缺,多千劫中受輪迴,不能了知善惡門,有罪無罪果報等。若得人身離艱苦,諸根完具善相圓,人相完具離難時,如一眼龜值浮木。」

暇滿人身如此難得,我們得到後,應當如何認識人生的意義呢?佛家講人生如夢,人生如幻,人生如泡影,人生如朝露。如《樂邦文類》卷第五說:「已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為名利之縈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這有什麼含義呢?如夢,就是像做夢一樣,夢中的境界,種種的人事物、山河大地、人我是非、愛恨情仇,夢醒之後一場空。過去的昨天,對我們就如睡夢一樣,早晨醒來,昨日如夢。今天一天的生活工作,也如同在做夢。在佛菩薩看來,凡夫愚癡迷惑,在貪瞋癡當中不知如何抉擇,隨順無明煩惱造種種的業,日復一日的過去;睡一覺醒來,昨天就找不到了,這不是如同做夢嗎?此時很難分清楚,白天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真實的?或者說,白天的世界是虛幻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虛幻的?換個角度看,你在睡覺的時候比較舒服呢,還是在白天做事的時候比較舒服?

人可不可以不睡覺?不可以。如果沒有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要靠睡眠來養護身體。睡之前如果這樣思維:夜晚休息,進行體力、心力的恢復、補充,為的是第二天能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發心承擔。有許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去幫助,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我們的生命有希望,我們有美好的明天,這樣的睡眠才有價值。

如果睡醒之後不知道要去幹什麼,手足無措,那麼,一天乃至一生就會碌碌無為、暗淡無光。一個人活著不知道做什麼好,不知道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就不要說後天、下個月、明年,更談不到下一生乃至更遠的未來了。連今天做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給自己的命運做主宰?做不了主,這是很顯然的事情。為什麼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麼?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大家在家生活的時候都很忙,買菜做飯、洗衣服、看小孩等等;青年人要上學,大學畢業後要找工作、賺錢,結婚生子,買車買房,用社會上流行的話講要「五子登科」,以對物質、財富、名利的追求為尚。那麼,這是否就是生命的追求和目標?是否就是生命價值之所在?其中有沒有智慧在引導?我們在做事做人的過程中有沒有覺悟?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反省。物質財富是容易累積的,而智慧覺悟是不容易累積的。不是有了金錢就會有智慧,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往往會走入歧途。

事實上,相當多的人把擁有物質財富、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目標,追求錦衣玉食、高官厚祿,錯把手段、工具當成目的。錢財只是手段、工具,在家人若沒有錢就沒辦法生活,但這僅僅是生活必備的基本條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如果把賺錢作為人生價值的取向,那麼人一生賺多少錢才能滿足?生命才算有意義?

認清這些事實,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人生,這非常重要。人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我們並不清楚。當然,父母養育我們,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否僅僅如此呢?既然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為何各各不同呢?前面談到,各人的業力不一樣,前生前世造的業不一樣,業力推動生命,而不是自己當下能夠主宰。另一方面,我們死後去往哪裡,也不一定。我們命運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業。業有兩種,善業和惡業。一切由業力推動,由業力感招果報。如《妙法聖念處經》卷第三說:「善因生善道,非法入埿梨,傍生並鬼趣,善惡業恆隨。」《佛說尼拘陀梵志經》卷上說:「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若生若滅,若好若丑,或生善趣,或生惡趣,若貴若賤,隨業報應。」我們希望後半生比現在更好,希望下一生有個好的去處,比這一生更好,如何能得到呢?造善業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信因果,修十善業,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能夠避惡從善,隱惡揚善,生活中處處與人為善,人生自然就會越來越好,下一生會更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天天煩惱重重,為非作歹、粗言惡語、挑撥離間,後半生就會很難過,下一生肯定會更難過。如《佛說妙好寶車經》說:「以善為善法,修善是道場,善行作車牛,載人入福堂。以惡為惡法,惡行相縛束,生時不受戒,死則入地獄。」《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卷第五說:「眾生作惡業,定墮地獄中,饑時吞鐵丸,渴復飲銅汁。身出猛火焰,惡業故自燒,身份皆破壞,受驚怖大苦。」「眾生作善法,定生善趣中,善知識會遇,勸導修善法。發生正信解,具戒慧多聞,諸煩惱滅除,而成正等覺。」

在什麼環境中更容易造善業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寺院裡面,一群人在一起有學有修,聽經聞法,精進辦道,大家互相讚歎、互相尊重,法喜充滿,三寶地就是最好的造善業、改善生命的地方。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有年紀大的,也有年齡小的,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彼此之間都親如一家,和睦友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內心清淨。內心清淨了,就會散發出一種善業的力量,人的相貌、行為自然就清淨,別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舉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特別是許多義工菩薩任勞任怨地護持道場,護持各位剛剛進入佛門的在家同修,這些善心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換一個地方也很難得到。這些都是我們發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發心造善業,凝聚善業,才能夠改變我們的環境氛圍,自己也從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好多居士說,這種內心的清淨回到家裡就無法保持。為什麼呢?家裡沒有這種環境和氛圍,心就發不起來,就容易起煩惱。而到了寺院,大家很歡喜,很願意做事,搶著去做事,不甘落後。有不少人家庭條件很優越,自己不做家務,請保姆代勞;來到寺院,他就喜歡做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吃的是粗茶淡飯,甚至是剩飯,吃得還很開心。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是因為發心的不同。

事實證明,佛法不只是理論文字,佛法是可以具體去實踐、實現的,實踐出來就能體會到它的好處。

佛法能讓我們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你發多大的心、立多大的願,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人生真正的意義就在於發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純粹是看你的發心,靠你的發心。發心決定造業的方向,決定造業的大小。發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佛菩薩就是把心發到了極致:「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無與倫比,這是如何成就的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大願,並經過累劫勤苦的菩薩行而成就的淨土。單純為了發這些莊嚴佛國、利樂有情的大願,法藏比丘就用了五劫的時間深入思維。在《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上有如下的記述: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爾時有大國王,聞佛說法,喜悅開悟,即棄王位,往作沙門,號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無能及者。詣彼佛所,稽首禮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偈讚佛:

如來妙色相,世間無等倫,遠勝日摩尼,火月清淨水,威神無有極,名聲震十方,皆由三昧力,精進成智慧,持覺若溟海,深廣無涯底,無明與貪恚,冰釋已無餘。從是超世間,嘆仰不能已,端如好樹華,莫不愛樂者,處處人民見,一切皆歡喜。佈施及淨戒,忍辱並精進,禪定大智慧,吾誓得此事。一切諸恐懼,普為獲大安,過度諸生死,無不解脫者,我至作佛時,種種如法王。假使恆沙數,諸佛悉供養,不如求正覺,堅勇必成就,能使無量剎,光明普照耀,濟度越恆沙,威德誰可量。我剎及莊嚴,華好獨超卓,凡欲求生者,清淨安以樂,度脫永無窮,幸佛作明證。發願既如是,力行無懈怠,雖居苦毒中,忍之終不悔。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說此偈已,復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發無上菩提之心,願作佛時,於十方無央數佛中為最,智慧勇猛,頂中光明照耀十方,無有窮極,所居剎土自然七寶極明麗溫柔。我化度名號,皆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莫有不聞知者,諸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悉皆菩薩聲聞,其數不可窮盡,比諸佛世界悉皆勝之,如是者寧可得否?時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識高明,心願廣大,即為說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歷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至心求道,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則大歡喜。佛乃選擇二千一百萬佛剎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粗妙,隨其心願悉令顯現。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徹見。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乃往一靜處,其心寂然,俱無所著,默坐思惟,攝取彼佛剎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復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二千一百萬佛剎所以莊嚴國土清淨之行,願有敷陳,惟佛聽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說,諸菩薩眾聞汝志願因以警策,亦能於諸佛剎修習莊嚴。法藏白言: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時,七寶缽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花樹,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六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心相愛敬,無相憎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七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無婬泆瞋怒愚癡之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同一善心,無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九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知身如幻無貪著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雖有諸天與世人之異,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淨好,無復丑異,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二願,我作佛時,假令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年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三願,我作佛時,假令十方各千億世界,有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剎中人數有幾千億萬,無有能知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受快樂,一如漏盡比丘,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住正信位,離顛倒想,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所止盡般泥洹,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九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天眼,見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悉能受持,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神足,於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我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我作佛時,我頂中光明絕妙,勝如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六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慈和過諸天人,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花然燈懸繒,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稽首作禮,喜悅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二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有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其身不復為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三願,我作佛時,凡生我剎者一生遂補佛處,惟除本願欲往他方,設化眾生,修菩薩行,供養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修菩提行、普賢行、寂滅行、淨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願不復墜於三惡道,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五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旛蓋真珠纓絡種種供具,欲往無量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六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欲萬種之物,供養十方無央數佛,即自在前供養既遍,是日未午即還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七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受持經法,諷誦宣說,必得辯才智慧,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八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能演說一切法,其智慧辯才不可限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九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願,我作佛時,剎中清淨,照見十方無量世界,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嚴淨佛剎,實時應現,猶如明鏡覩其面相,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一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亦能知見我道場樹高四千由旬,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二願,我作佛時,剎中諸天世人及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眾生雖得天眼不能辯其名數,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三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法皆自然得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四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聲聞皆智慧成神,頂中皆有光明,語音鴻暢,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五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不可思議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六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普等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七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不退轉地,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八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發此願已,復說偈言:我今對佛前,特發誠實願,如獲十力身,威德無能勝。復為大國王,富豪而自在,常施諸財寶,利樂於貧苦。盡令諸眾生,長夜無憂惱,發生眾善根,長養菩提果。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生我剎。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除滅諸有情,貪瞋煩惱暗。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還以大慈心,普濟諸沈溺。我於未來世,當作天人師,百億世界中,說法師子吼,一切聞音者,解悟復圓明。又如過去佛,所生慈愍行,度脫諸有情,已無量無邊,我行亦如斯,咸使登覺岸。此願若克果,大千應震動,虛空諸天神,必雨珍妙華。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於彼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空中讚言:決定成佛!於是法藏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以莊嚴其國。是故入三摩地,歷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不生欲想、瞋想、癡想,不生欲覺、瞋覺、癡覺,不着色聲香味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堅守誠正,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於佛法僧信重恭敬,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恆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利樂眾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遠離粗言,免自害害彼,免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致人我兼利。復教化眾生修行六度,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無相無願、無為無生無滅,軌範具足,善根圓滿,墮其生處在意所欲,有無量寶藏自然發現,以此施惠眾生令生歡喜,以行教化,致無量無數眾生髮無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無量無邊說不能盡。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薩行時,容體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諸毛孔出優缽羅華香,其香普熏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那由他由旬。眾生聞此香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又手中恆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旛寶蓋,一切音樂,及一切最上所須之物,利樂一切眾生令歸佛道。如是積功累德,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皆所不及。十方無央數佛,其頂中光明有照一里者,有照二里者,有照三里者,如是輾轉漸遠,有至於照千二百萬里;復有佛頂中光明照一世界者,有照二世界者,有照三世界者,如是輾轉漸遠,有至於照二百萬世界者;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極。諸佛光明所以有遠近者,何以故?初為菩薩時,願力功德各有大小,至期作佛皆隨所得,是故光明亦從而異,若威神自在隨意所作不必豫計則無不同,阿彌陀佛願力無邊、功德超絕故,比諸佛光明特為殊勝。」

極樂世界具足種種超勝的功德莊嚴,完全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由此可見發願的重要,在大乘佛法中,尤其注重發心發願。有了發心,如夢如幻的人生才有了真實的意義,有了發心,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命,它是我們修學佛道一切善行的先導,也是決定未來成就高低的根本。

發心如此重要,所以到寺院參學時,無論對居士還是出家法師,老和尚都會告訴你:「好好髮心,好好修行」。其實「好好髮心」很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很難發起來,經常是發一發,這個心就偏了,發一發就發不起來了。大家在寺院裡發心一個禮拜,都會很高興;讓你發心七十天,就不容易了;天天發心,更不容易;真正意義上的發心是發菩提心,要心心念念不舍有情,誓願度一切眾生出生死苦海,那就更難了。

發心雖難,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難不難,而在於要不要。真正了解了發心的利益、發心的好處,我們就會願意發心。很多人不願做事,生活沒有樂趣,終日悠悠放任,原因就是沒有發心的力量。

有了發心,身語意才會有善法的呈現。發心是善法的源泉,能生髮一切善法,我們要去開發它。否則,我們的六根沒有了善法的源頭,善法的力量很快就枯竭了,人就會厭倦疲勞,就不想動,就開始生病:四肢乏力、頭痛等種種毛病都來了。問題就出在發心上,發心不夠,你的善法就沒有來源。

我們要每時每刻都在發心,一輩子都在發心,這才是真功夫。我們做不到,說明功夫不夠、不深。怎樣才能得到真功夫?這就需要不斷在佛法上熏習、培養,日積月累,發心的功夫就會越來越好。

四、佛法寶藏心靈藥,依止僧寶趣學修

人由精神、物質兩個部分組成。物質部分的滋養需要呼吸、飲食,呼吸把氧氣吸進來,把二氧化碳呼出去;吃東西是把食物吃下去,通過腸胃消化,吸收營養,排泄廢物。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任何境界我們都要把它消化。對於種種不如意的境界,用我們內心智慧的力量、覺悟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把它轉化,然後隨順善法。這樣,我們的功夫就長進了,精神世界就越來越光明,內心也會越來越有力量。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從哪裡尋找呢?世間人往往通過讀書去尋找,但不是隨便哪一本書都可以讀的。《弟子規》說:「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智。」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不是聖人之書不能讀,因為它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宋代的大學者蘇東坡講:「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糠秕書。」蘇東坡飽讀詩書,世上沒有多少人能與他相比,學了佛法後,明白了世間上的書雖多,卻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解決不了煩惱的問題,而佛法正是為了解決煩惱與生死問題的。

佛法從哪裡來呢?是從佛、法、僧三寶裡面來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僧,是依法修行的出家人,三寶是一體的。佛已經涅槃,現在有佛像代表佛。法是佛說的,正法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期,留下來的是藏經,僅僅是文字,現在還有錄音、錄相等,這些都是法的載體,而不是法的本質。法的本質就是精神食糧,就是我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佛法大海有無盡寶藏,我們內心需要的一切,在這裡都能夠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