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面臨困境的時候,會對未來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到做事的熱情。這時候,他們更喜歡回憶輝煌的過去,而不是考慮未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會一遍一遍責備自己的選擇或過失,一遍一遍地對自己說:

「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這家公司,而是去那家公司上班就好了。……」

「如果我平時多用功學點東西,也許就考上了重點大學,也就不用在這小地方混日子了。……」

「如果我當初不和她在一起就好了,就不可能有今天這種後果,哎,都怪自己心太軟。……」

《圍城》中也有類似的例子,說天下有兩種人,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這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葡萄的人認為他的每一個葡萄越來越差;第二種人則認為,他每吃一顆都是留下的葡萄中最壞的。所以他們都不快樂。

其實,為什麼不換種思維方式呢?第一種人可以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第二種人則想,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為什麼要不開心呢?
這其實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他決定了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在遭遇困境時,學會反省是必要的,它可以讓人從中總結失敗的原因,以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然而,總把「如果……」掛在嘴邊,會讓人沉溺於失敗之中,在自我責備中沉淪。

其實,「如果」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意義,它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卻使我們面對著錯誤的方面——向後退而不是向前進,並且只是浪費時間。人犯錯是很正常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一些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重要的是,犯了錯誤、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不要沉溺於說那些無濟於事的假設詞,而要學會從失敗中尋找光明。

要實現走出失落情緒的目標,重新獲得工作上的熱情,有許多補救方法。排除「如果」的觀念,就會有把事情做得最好的能力,而且不論什麼挫折都不能夠妨礙你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