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智,具雲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意即與四智相應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種德能,亦即佛的四種智慧,是轉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如其次第所得: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作顯了智、平等智、回觀智、作事智。隋笈多譯《攝大乘論釋論》卷九作鏡智、平等智、正觀智、作所應作智。唐波羅頗密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卷三作鏡智、平等智、觀智、作事智。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阿賴耶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一切我執、我所執及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別,能緣的行相及所緣的內境都微細難知,而於一切境界能不愚迷、不忘失(常現前)。性相清淨,遠離一切有漏的雜染,為一切純淨圓滿的色心現行功德所依,又攝持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的種子,能現能生自受用的佛身、佛土,及其餘三智的影像。無間無斷,窮未來際,猶如大圓鏡,能映現眾多的色像。如《佛地經》說:「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相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即六處)、境(即六境)、識(即六識)眾像影現。」這個智,內緣取自體功德的種子,外緣取一切真、俗所知境界。就緣真即緣取真如的方面說,是無分別智;就緣俗即緣取其餘境界的方面說,是後得智所攝。其體是一,隨義用的差別分為二種。了俗由證真,證真為先,然後緣俗智生,所以把這個後生的緣俗智稱為後得智。或者和後得相似,稱為後得智。其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亦是如此。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二執,觀染淨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由此安住無住涅槃,經常和大慈大悲相應,隨十地菩薩所樂,示現他受用的佛身、佛土等影像。又是妙觀察智的不共所依。這個智週遍緣取一切真俗境界。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意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善觀察一切諸法的自相及共相,無礙自在(《佛地經》說:「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又攝藏無量陀羅尼(總持)門、三摩地(定)門,及所發生的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無量功德珍寶,在大眾會中,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轉大法輪,斷世間一切疑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這個智週遍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所以也是週遍緣取一切境界。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眼等前五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是為想方便利樂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週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變化身、土等三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的八相成道等事。這個智也能週遍緣取一切境界,然而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緣二法,或緣多法。
四智雖然各各定有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及心等二十二種心法(《佛地經論》卷三作二十一種)相應,然而在佛地一切心心法的分位所現起的各種功德中,智即別境中慧心所的作用最為殊勝,所有其餘的有為功德都是智的差別,所以以智為名。如《佛地經論》卷三說:「智有四種,謂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為名,總攝一切有為德故。」又四智,如上所說,是如其次第轉有漏的八、七、六、五識所得。如《佛地經論》卷三說:「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能現成辦外所作故。」然而《大乘莊嚴經論頌》卷三說八、七、五、六識、如次而得故。無性《攝大乘論釋》卷九也說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智,轉意識得成所作智。對《莊嚴論頌》所說,有兩種解釋,第一《莊嚴》是不依次第而說,並非說轉第六識得成所作智;第二是《莊嚴論》中據第六識能作神通等事業,所以說得成所作智;前五識到果位才能夠觀察,所以說得妙觀察智。對《無性攝論》所說,《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七末說「無性二釋,各隨一義,不違二論」(《唯識》、《莊嚴》)。然而《佛地經論》(卷三)評破轉前五識得妙觀察智,說說法除疑,週遍觀察,不是前五識所能。總之,以《唯識》、《佛地》等論所說為正義。智雖然不是識,然而依附識而轉起,以識為主,所以說是轉識所得。又識的意義是分別,智的意義是決斷;在有漏位中,智劣識強;在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勉有情令依智舍識,所以說轉識得智。
四智是道諦所攝,所以只是無漏,即諸佛的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的種姓所生。諸佛已經永遠舍棄一切有漏法的種子,雖然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和苦、集諦相似,然而實在是無漏道諦所攝。
四智的種子,皆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依附第八阿賴耶識,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不是現在從熏習所生,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本姓住種姓,《成唯識論》卷九說:「謂無始來依附本識(第八識)所得無漏法因。」發心以後,由聽聞正法等外緣熏發,令無漏舊種漸漸增長,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習所成種姓。又說:「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大圓鏡智、有說菩薩金剛喻定(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及異熟識等,即開始現行。有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還沒有頓舍異熟識種,要到次剎那的解脫道初成佛位才得開始現行。《成唯識論》卷十平列兩說,《佛地經論》卷三隻舉前說,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以後說為正義。這個智,執持一切無漏種子令不失壞,從初成佛起,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平等性智,菩薩初地初現觀時即菩薩見道初現前位,和我、法二執相違,才得開始現行,從此以去,在以後的諸地中,加以修習,令增長清淨圓滿。在無漏觀等現在前時,經常現行。假如有漏心現前,或有間斷。像這樣展轉到第十法雲地最後心以後,便和純淨的第八識相依,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妙觀察智就生空觀品說,二乘見道位也得開始現行,此後展轉頓悟者從見道位到無學位,漸悟者從四果向大到菩薩解行地終,頓漸二悟菩薩或者到上位(上位即十地及如來地),衹要不是有漏心現前或無心時,皆得現行。就法空觀品說,菩薩見道位才得開始現行,此後展轉到上位,衹要不是有漏位,生空觀,及無心時,其餘一切位皆得現行。成所作智,有說在菩薩修道位中,由後得智引發,也得開始現行。有說要成佛才得開始現行,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得。前五識以五根為不共依,而以現行第八識為共依。在因位十地中,能變的第八識是有漏,所以所變的五根也是有漏,有漏不共必俱同境的五根,必不能發無漏的五識。因此成所作智要到成佛依五漏的五根才得現行,而且這個智由作意才現起,所以在佛果上,也不是永遠現前,常有間斷。《成唯識論》卷十平列以上兩說,《佛地經論》卷三評取後說。總之,四智中,妙觀察、平等性二智,通達修習二位的菩薩,證得一分;大圓鏡、成所作二智,必須到究竟位才得現行。從而具足這四智,得大菩提的,只是究竟位的佛果。
(黃懺華)
佛弟子文庫 > 中國佛教 > 正文
子題:澡罐 行事鈔·受戒緣集篇:「僧祇雲,受戒已,要畜漉水袋,應法澡罐等,如隨相中。」資持記釋云:「應法澡罐...(公案)溈山五峰雲岩,同侍立百丈。百丈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云:卻請和尚道。丈云:我不辭向汝道...又作四種瓔珞莊嚴。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載,菩薩以持禁戒、修禪定、知聖諦、持善惡等四法莊嚴法身...Wangwutianzhuguo Zhuan 佛教史傳。亦稱《往五天竺傳》。新羅慧超撰。3卷。記述慧超從中國去古印度探求聖跡所經...摩訶剌佗,梵名 Mahā-rāstra,巴利名 Mahā-rattha。為印度之古國,位於南印度摩臘婆國之南。又作摩訶羅仛國、摩...(名數)是性宗所立。於八識之外,證有無為之真如識。初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至支那而二譯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識...【惡趣壽量】 p1159 俱舍論十一卷十七頁云:已說善趣壽量短長;惡趣云何?論曰:四大王等六欲天壽、如其次第,為等...(名數)謂色界第三禪天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三天也。新譯仁王經上曰:九梵三淨。...【玄奘】 河南洛陽人,俗姓陳氏,潁川陳仲弓之後。鳩車之齡落[(鬚-須)/采],竹馬之齒通玄。牆仞幹霄,風神朗月...又作修德性德、自性得人功得。依修習而得,稱為修得;無始以來自性本有,稱為性得。性習之二性、性淨方便淨之二種涅...一切有可分為七類。即:(一)地獄有,又作不可有。(二)畜生有,又作傍生有。(三)餓鬼有,又稱鬼界有。(四)人有。(五...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能夠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 放得下的人,應該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週遭所有的一切。所...清晨登山的時候,在山道階梯上,看見一隻被人踩扁而黏在地上的小蟲尸體,我把它拾起來放進草堆與泥上,說:怎麼這樣...在你愁眉苦臉度日之際,是否已經忘了金錢最初的意義,是幫助我們實現夢想、實踐價值、快樂過日子? 你認為百萬富翁...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者是理性,即人人本心,本來平等之性。天台宗的六即是...
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的內心狀態是跟著感覺走,你的心跟環境接觸的時候,你想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完全是活在直...
華嚴字母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已成為佛教梵唄的一顆明珠,堪稱東方文明最完美的歌樂之一。是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的一...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華嚴經》講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的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其實是...
禮是禮貌,待人的禮節,禮儀等,第一堂課已講過。現引古德四句話說明與人相處之道: 臉上無瞋真供養、口裡無瞋出妙...
四智
【中國佛教】
上篇:唯識四分 | 下篇:五重唯識觀 |
【明行圓滿】 p0806 如如來十號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八頁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
應法澡罐
溈山侍立百丈
四種莊嚴
往五天竺國傳
摩訶剌佗國
九識
惡趣壽量
三淨
玄奘
修得性得
七有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聖嚴法師《別再執著了》
山道上的小蟲
你是否已經忘了金錢最初的意義

既然理即是佛,我們與佛又有何區別

必須覺悟的三層道理

華嚴字母的殊勝之處

生命是我們的思想變現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