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n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各類阿含經的統稱。為梵文的音譯,也作阿晗 、阿含暮、阿笈摩等。《長阿含經·序》意譯為「法歸」,謂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翻譯名義集》卷四譯作「無比法」,言此典為法之最上者。《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譯作「教」或「傳」,意指「教說」或「依師弟傳承的教說」。佛教經典大都沿襲此意解釋。
內容 基本上是以一種言行錄的體裁,記述佛陀所說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闡述當時「外道」的學說以及佛陀對他們的批駁。其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善惡報應、輪迴等等。小乘佛教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論也都引述或闡發阿含的內容。阿含經為研究佛教產生以及原始佛教教義的主要典籍,其中還包含當時印度政治、宗教和哲學的重要資料。
成書過程 據佛典傳說,佛涅槃不久,大迦葉遴選500名碩學僧人在王舍城結集三藏。釋迦牟尼所說的經由阿難誦出,有五大部阿含。一般認為,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但在阿育王之前尚未經編輯。直到部派佛教時期,阿含才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寫成文字,按經文篇幅長短,北傳佛教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四部。南傳佛教分為《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和《小部經典》等五部。北傳四部與南傳五部的前四部大體相應。但經文排列次序相差甚大,收經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又因兩傳文本出自不同部派,經文內容也有所出入。據說各大部派都有自己的阿含經,但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非佛說的後期內容。
漢譯 四部阿含的漢譯出自不同部派,編成時間有先後。《雜阿含經》出自化地部,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共50卷。此書各經文句雜碎,夾雜彙編。《增一阿含經》,屬說一切有部,並以大眾部本修補。東晉僧伽提婆譯,共50卷(或作51卷)。此經以法數相次,從一法增至十法,一一相從,文義條貫。《中阿含經》為說一切有部所傳。東晉僧伽提婆譯,共60卷。《長阿含經》編輯最晚,依法藏部本。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共22卷。中國譯經始於阿含。漢明帝時,譯出《四十二章經》,從內容看當是阿含中某些章節的節譯或編譯。其後200餘年間,有安世高、支謙、法護、法炬等譯出阿含若干單品。所據文本既有梵文本又有西域各國文本,各品出自何部派已難稽考。4世紀末到5世紀中葉,四部阿含經陸續依梵本整部譯出。從東漢到北宋,歷代都有阿含中一些經的異譯本,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內學院編)記載,現尚存161種。南傳《小部經典》,中國有一大部分缺譯,已有的譯文也散存各處。此外,阿含的漢譯,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譯者有時取中國習慣用語加以意譯,致使意義有所不同。如漢譯《長阿含經》中的《阿摩晝經》和《梵動經》有關於針灸的記載,但巴利文《長部經典》中的上述兩經則無此內容。(任 傑 魏道儒)
佛弟子文庫 > 中國大百科全書 > 正文
明末清初律僧。雲南祿豐人,俗姓王。字靜觀。通儒學,然發絕塵之志,從翠峰西林寺心田出家,通達內典,遍游諸方。明...(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說新比丘有五法得離師之依止及戒,有七種之別。...【十種發心】 p0109 瑜伽七十二卷一頁云:復次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又作慳貪心。為六蔽心之一。心為慳吝貪饜之惑所迷蔽,而不行布施;又雖行布施,亦不能以好物與人,稱為慳心。[大智...亦名:亡人物輕重廣分七種、亡僧物輕重廣分七種、亡五眾物輕重廣分七種 子題:氍氀、氍毹、皮物、養生之具 行事鈔·...(術語)三界中佛特尊貴也。智度論一曰:我神德無量,三界特尊,為一切覆護。...十王經所說的二種鳥之一。二鳥是無常鳥和拔目鳥,無常鳥是杜鵑,拔目鳥是烏鴉。...即指六通、三明、三慧。六通者,又作六神通,依佛菩薩之定慧力而示現之六種無礙自在妙用,即神足通證、天耳通證、知...(雜語)公案名。黃檗宛陵錄曰:大中帝為沙彌,師於佛殿上禮佛。沙彌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三種般若之一,五種般若之一。指般若波羅蜜經等。文字雖非般若,但能詮般若,又能生般若,故稱之為般若。[大乘義章...【四種所應作事】 p0452 瑜伽四十九卷七頁云: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是普攝一切所作。何等為四?一者、為...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ye) 南(nan)無(mo)達(da)摩(mo)耶(ye) 南(nan)無(mo)僧(seng)伽...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問: 如何去報佛恩? 大安法師答: 要思惟佛對我們的恩德,那是比山還高,比大地還廣。用大山之高、大地之廣來比喻...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遵循無常的規律,人和人的聚散也遵循這個規律,我們每一個人修學佛法的因緣也遵循著無常的規律。修...
當我們的舌根去接觸這美好滋味的時候,那甜美的滋味其實是不真實的,它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身為一個不真實的滋味,...問:惟覺老和尚傳的禪法,有什麼特色? 我現在的教法頓漸互相為用,先修數息,再參話頭及放下。參話頭也是一種方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說無量壽經》...《佛醫經》提出,人得病有十因緣: 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為白,轉染成淨,把心地住於正念清淨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地主對他的佃戶很好。有一次,他請了很多佃戶去他家裡吃飯。還免了他們的租子。佃戶們紛紛表...
阿含(agama)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上篇:資福藏 | 下篇:巴利三藏註疏 |
地名,在王舍城側的靈鷲山上,因有七葉樹生於岩窟之上,故名七葉岩,這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典的地方。...
書禎
苾芻五法經
十種發心
慳心
亡物輕重廣分七種
特尊
拔目鳥
通明慧
黃檗禮佛
文字般若
四種所應作事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如何去報佛恩?

親近淨慧老和尚的幾點體會

【推薦】美好的飲食跑到嘴巴裡為何變猛火
惟覺老和尚佛法禪法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