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真偽之爭】大乘起信論,歷來為性宗所依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等皆深受其影響。但這也是歷來爭議性頗大的一本書,隋代法經譔《眾經目錄》,卷五稱︰『(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這是最早對本論提出的疑問。唐均正著《四論玄義》,卷十稱:『起信論一卷,人云馬鳴造。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行之,故尋翻經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否。』 這是唐代對本論提出的質疑。清季末年,由於楊仁山的提倡,數十年間,此書風行天下。民國初年,梁啟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結果,譯撰為《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書,結論認為此書是我國先民所作,譽之為傑出的思想論著,引為我民族文化之光榮。歐陽竟無、呂秋逸、王恩洋等亦認本論為偽書,歐陽竟無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謂:『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離籠統之害千有餘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論料簡》一文中更謂:『夫斯論之作,固出於梁陳小兒,無知遍計,亦何深罪!特當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識法相因明之理,廣博精嚴,甚深抉擇,而此論乃無人料簡,靈泰、智周之徒,雖略斥責而不探討,貽諸後世習尚風行。遂致膚淺模棱,剡盡慧命,似教既興,正法以墜,而法相唯識千餘年來遂鮮人道及矣 !』而太虛大師是佛教領袖,八宗並弘,為維護《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領導武昌佛學院同仁,各譔文駁斥對方,這就引發了一場『大乘起信論論戰』。『內院』、『武院』同人,都參加了這場筆戰。《起信論》的問題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起信論之失,在於:『真如緣起萬法,且為受熏體』這一部分。按、真如為超言絕慮,不生不滅之理體,而《起信論》謂:『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又謂:『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如果說真如可與生滅和合,可以受熏,則陷真如於生滅無常之過,那就不成為真如了。歐陽竟無於《唯識抉擇談》一文中謂:『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而言熏習起用,其熏習義亦不成。……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則於理失用義,於教失違楞伽……起信無漏種,真如自能離染成淨,乃合正智與真如為一,失體亦復失用也。……』事實上,《起信論》確是一部偽書,是北地論師,於地論宗興起之後,依據菩提留支所譯的十卷本《入楞伽經》所造的。在《入楞伽經》中,一方面把如來藏視為同體,一方面又視為異體。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稱阿賴耶識為『如來藏阿賴耶識』一方面又謂:『如來藏不在阿賴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以上這兩種論述,《大乘起信論》繼承了其『同體論』,視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為一體,包括染淨兩種因素,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而後來的攝論師受『異體論』的影響,建立九識——於阿賴耶識之外另立清淨的庵摩羅識。地論宗興起,分為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這兩派在理論上並不一致。有謂,《起信論》之撰述,目的在調和兩派理論上的差異。是否如此,尚有待於專家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