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trīni smrty-upasthānāni。又作三念處、三意止。(一)為佛十八種不共法之一。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之念,而無憂喜歡戚之情。即:(一)第一念住,謂眾生信佛、受行,如來亦不生歡喜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二)第二念住,謂眾生不信佛、不受行,如來亦不生憂惱,且常安住正念正智。(三)第三念住,謂眾生中有信與不信者,佛知之亦不生歡戚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此三念住皆以念、慧為體,唯佛所具功德,乃二乘不能得。[大毗婆沙論卷十七、俱舍論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二十四] 

(二)依身、受、心、法四念住之體而有如下三種分別,即:(一)自性念住,又作性念處。四念住各以慧為體,此慧有聞、思、修三種。(二)相雜念住,又作共念處、相應念處。以慧與所餘之俱有法為體。(三)所緣念住,又作緣念處、境界念處。以慧所緣之諸法為體。

故知四念住之體各具有此等三念住之別。另據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七之說,三念住之中,自性念住及所緣念住不能斷除煩惱,唯有相雜念住能斷除煩惱。此外,四教義卷二謂,修三種念處,可成就三種羅漢,如修性念處,可成就慧解脫羅漢;修共念處,可成就俱解脫羅漢;修緣念處,可成就無礙解脫羅漢。[雜阿毗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九] p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