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用語。又作唯識比量。系唐代玄奘大師於印度戒日王所設之曲女城無遮大會上提出之三支比量。據因明大疏卷中載,其量(論式)為(大四四·一一五中):「真故極成色定不離於眼識(宗,命題),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理由),猶如眼識(喻,譬喻)。」其中「真故」為宗體之簡別詞,表示依大乘勝義立宗,與世間及小乘有別。「極成」為「色」之簡別詞,表示主詞「色」為立者(立論者)與敵者(問難者)共同認許,排除其中雙方不一致之成分。「定不離眼識」為宗之賓詞,亦為立、敵所共承認者。「自許」(立論者自己之同意、承認)為因之簡別詞。因支「初三攝眼所不攝故」本為立、敵共許(共同承認、同意),單就「真唯識量」而言,不加「自許」亦為正因,符合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之規定。此加「自許」,僅為預防論敵此後可能提出之「有法差別相違」過,並未排除因中原有之「共許」成分。喻支之「眼識」,亦為立、敵雙方共許。一方面具有因支之「能立法」,為「初三攝眼所不攝」,他方面具有宗支之「所立法」|「定不離眼識」(眼識不離眼識自身)。此真唯識量系依據護法之唯識學說,而進一步論證「境色不離識」,即客觀世界不能脫離主觀意識之理論。 p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