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依憑感覺塑造神靈之形像而加以崇拜。又「偶像」易被誤有輕蔑之意,故有學者主張應稱為「神像崇拜」。偶像崇拜可說是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以後,人類文化稍發達時期,對於認為附有非人格性、超自然力之物體,及寄宿有人格性精靈可發揮靈異能力之物體,加以崇拜,如聖石、聖樹之崇拜。至農耕時期,祖先崇拜漸漸興盛,其後崇拜對像由人類形態擴展為鳥獸混合形態。近世學者就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所發現之雕像頗多爭議,或以為系最早之神靈偶像,或以為其乃行法術而造之巫者形像。蓋於文明社會之初期,一方面視偶像為神靈之造型而非其本身,另一方面,偶像一旦製成,神靈遂附其上,而與神靈同樣神聖,前者與物神觀念不同,後者又與抽像神之觀念有異。復因各神靈均有不同之具體形像,故須塑造各種不同之偶像。發展到高度宗教,如基督教、佛教所尊崇之對像,則以人類形態為主。初期基督教對於崇拜神像之可否有很大爭議。為壓制其他宗教而倡導偶像破壞,因而偶像崇拜即等於邪教、異教之意,並斷定佛教即是偶像崇拜。佛教雖創造許多佛菩薩等像,然其一一造像,各自具有不同之表徵,且在藝術上皆有極高之評價;其所代表之意義,絕非如異教所貶以為低劣邪異之「偶像崇拜」。(參閱「佛教圖像學」2701) p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