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pātra,巴利語 patta。系缽多羅、缽和羅之略稱。又作缽盂。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之食器,又為應腹份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譯作應器、應量器。律制規定,出家之行者必用製定之缽。 

缽之材料,如為鐵製,則稱鐵缽(巴 ayo-patta);陶土製者,則稱瓦缽(巴 mattikā-patta)、泥缽、土缽。至於盛缽之袋,稱為缽囊、缽袋。而為防止缽盂傾倒之缽台,稱為缽支;釋尊所用之缽,稱佛缽(石缽則僅限佛可使用)。後世亦有用塗漆之木缽,然此為外道所用,而非戒律所定範圍內者。 

補修破損之缽有五種方法,稱為五綴缽,即:(一)以細釘塞孔。(二)安小鐵片打入令牢。(三)如魚齒四邊鉸破內外相夾。(四)以鐵片掩孔,周圍釘之。(五)用屑末(碎鐵末或磨石末)。破損之缽如破五綴(一綴為兩指之長度,約六公分)以下始須修補,如破五綴以上,則不須修補,而可要求重換新缽。經修補後再用之缽,則稱五綴缽。 

缽之大小於各律典中皆有差別,其容量亦因名稱而異,通常有上缽、中缽、下缽之別,依十誦律卷四十三載,上缽可容三缽他之飯、一缽他之羹,及其餘可食物半羹;下缽可容一缽他之飯、半缽他之羹,及其餘可食物半羹;中缽容量則居間。又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五謂,一缽他相當於三十兩飯,則三缽他飯為二升;一缽他羹與其餘可食物半羹共計一缽他半,則為一升。除上、中、下三缽之外,另有;(一)過缽,又作大缽,比上缽大。(二)減缽,又作非缽,比下缽小。(三)隨缽,即淺鐵缽之助食器,相當於鐼子。[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乞學處、四分律卷九、卷四十三、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七、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五] p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