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家諸剎所祠土地稱為招寶七郎。道元和尚歸朝時,潛形隨來護法。

或云:「亦是大權而已。大權修利是封號,本名招寶七郎。招寶山在鄮峰,此神祠於此,七郎蓋行第乎。止此」忠謂:「此未輒信,可更考。」

梅峰信和尚云:「祀招寶七郎為護法,是唯局育王山。蓋按陶弘景,名勝力菩薩,有事緣於育王山,招寶七郎恐是弘景乎!」

〈永平道元和尚行狀〉云:「寶慶三年冬,解纜發舶,天寒,白雪霏霏,忽有化神現前,師云:『汝何神?』曰:『我是招寶七郎,知師佩祖印還鄉,願相隨護正法。』師嘆曰:『汝若然,須現小身。』神乃為白蛇三寸許,自入缽囊而屈蟠。」

肥前州平戶島有祠,神名七郎權現,蓋招寶七郎也。昔者唐船來,皆著於平戶,故唐人祭之為護舶之神,猶如今時長崎媽祖。此祠至今存,其祠扁「紹法」二字,蓋訛招寶也。

《五國故事》云:「閩王延彬,圭之子,審知侄也,嗣圭封泉州。初,圭領兵至泉州,舍於開寺,始生延彬於寺之堂。既生,有一白雀棲於堂中,迄延彬之終,方失所在,凡三十年。仍歲豐稔,每發蠻舶,無失墜者,人因謂之招寶侍郎。」

忠曰:「招寶七郎本護船神,而延彬無失於船,故雅稱也,非延彬實是招寶神。」

《三才圖會》有招寶山圖云:「招寶山在定海城東一里所,雄峻特立。《郡誌》:山名候濤,以蕃舶貨寶,來集其下故,又名招寶山。」《一統誌》云:在定海縣東五里。

《浙江名勝志?定海縣》云:「與巾子山名。形勢相控者,招寶山也,舊名候濤山,後以諸番入貢,停舶於此,故改今名。」

忠曰:「按《名勝誌》,鄮山、阿育王山皆在浙江寧波府鄞縣,招寶山在寧波府定海縣,故舊說招寶山在鄮峰,七郎亦是大權者,餘未信之。」

《廣輿記?寧波府》云:「招寶山,一名候濤山,四向海天無際,朝鮮、日本諸夷之域,皆在指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