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有心終匯海——蕅益大師略傳

農曆正月廿一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圓寂日。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國土板蕩、風雨飄搖的時代。但即使處在這樣的環境,佛教界也出現了如蓮池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這樣的中興領袖,其中,蕅益大師一生為法忘軀、精勤不已,且貫通儒釋、著作宏富,終成為名滿天下的淨土宗祖師。

然而,少年時的大師卻是反對佛教的,那麼,他是如何盡棄前非,最後又歸心淨土的呢?這是一個極其傳奇又曲折的故事。

以千古道脈為己任

據《年譜》(弘一大師撰)記載,蕅益大師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素華,又字振之。晚號「蕅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江蘇吳縣木瀆鎮鐘氏子。父名岐仲,持誦大悲咒十年,母親金氏夢到觀世音菩薩抱著一個小男孩送給她,生下了後來名聞遐邇的大師。

當時的父母已經四十歲了,年齡老大,加上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個孩子,自然寵愛有加。因生在佛化家庭,大師很早就開始誦經禮佛,七歲吃素,而且持齋非常嚴格,曾經夢到觀世音菩薩相召勸勉。

到了十二歲,父母送他出外就學。這時候的大師讀了很多儒書,虔心於格物致知之要、居敬慎獨之功,張揚得意,以傳承儒家道統為己任。不僅作了數十篇雄赳赳、氣昂昂的論文批駁佛教,而且從小茹素、久斷葷腥的他這時開始喝酒吃肉了。此舉真令父母大跌眼鏡!要是換做今天,恐怕父母早就氣急敗壞地四處追著打了。

傾心佛教,淹貫諸宗

然而,蕅益大師的父母畢竟是講道理的。母親嚴厲的教誨,又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閱讀了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和《竹窗隨筆》,才幡然悔悟,從此不再謗佛,並將以前所有闢佛的文稿付之一炬。

二十歲時,詮釋《論語》「顏淵問仁章」中孔子回答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對「天下歸仁」之語起發疑情,隨即苦參力究,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然而此時,父親不幸亡故,大師為父親誦《地藏經》超拔,由此萌生出家之心。

後聽一法師講《楞嚴經》中 「世界在空。空生大覺」 時,懷疑為何有此大覺,能為空界做出預先安排,悶絕不知所措。此時決意出家,體究生死大事。

天啟二年,在一月中三次夢見憨山大師,痛哭緣分淺薄、相見太晚。本欲從憨師出家,然而千里迢遙,遂依憨山大師的高足雪嶺禪師出家,命名智旭。

出家後的大師如魚得水,飽餐佛法甘露,於宗門教下,深參力究。第二年夏,坐禪於餘杭徑山,體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念念剎那不住,的確非父母所生。自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一切經論,禪宗公案,無不現前。隨即覺悟到此境界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如也。這個境界,即是天台「六即」中的「名字位」。

二十八歲那年,母親病重,大師回家親自侍奉湯藥,並四次割身肉做藥引,冀望以此孝心令母親增福延壽。然而,母親最終仍然病亡。料理完喪事後,即往深山閉關,以參禪功夫求生淨土。

大師看到當時戒律衰頹,為匡正戒律,閱律三遍。雖然對於戒律的解悟很深,但自愧煩惱習氣強烈,行持不夠,故終其一生從未與人授戒。

三十二歲時,大師私淑天台,究心台部。以天台教觀匡救禪宗之弊,尤志求五比丘如法住世,令正法重興。

矢志安養,一意西馳

永曆二年,大師已經五十歲了。某天他對成時法師說:「我從前念念想要恢複比丘戒法,近年來卻念念想著求生西方了。」成時法師聽了非常驚訝。後來才知道,大師在家時發大菩提願,後來為匡救聖教,終生孜孜力行。

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禪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轉,大師晚年就專修淨業了。在《自像讚》中,大師自況:「不參禪,不學教,一句彌陀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 念佛矢志淨土的目標確定,又假之以懺悔自訟,洗濯心垢,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大師以身說法,感人至深。

大師的文字般若皆從徹底悲心中流出,可謂婆心切切。故日本京都沙門光廉比丘在1723年重刊《靈峰宗論》序中說:「餘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墮血淚者,其人必無菩提心。」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敬仰讚歎蕅祖「言言見諦,語語超宗,如走盤珠,利益無盡」。又讚言「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印光大師又曰:「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淨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此言可謂高山仰止,心心相應之語。

永曆八年,大師示疾,當時他寄給錢牧齋的信說:「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大師病到七日七夜不能合眼,唯有痛哭稱念佛名,專求佛力救拔,這對自負高慢者,不啻當頭一棒。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正月二十一日午時,大師趺坐繩床,向西舉手而寂,世壽五十有七歲,法臘三十四。僧夏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計夏十有九。

流水有心終匯海。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淨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最後導歸淨土,藉乘本願輪,再來救度娑婆苦難眾生。其深慈大悲,貫徹始終,令見聞者無不興起,被後世奉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