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朝翻經三藏善無畏贈鴻臚卿行狀

弟子李華撰

三藏沙門輸婆迦羅者。具足梵音。應雲戍婆誐羅僧賀。唐音正翻雲。淨師子。以義譯之。名善無畏。中印度摩伽陀國人。住王舍城那爛陀寺。本剎利種姓。剎帝利舍俗榮貴。依佛出家。神氣清虛。道業恢著。精通禪惠。妙達總持三藏門。一心游入五天諸國。久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緣東漸。塗至北印度境。響震摩賀支那我皇授集賢良。發使迎接。以開元四年景辰。大齎梵夾。來達長安。初於興福寺南塔院安置。次後五年丁巳歲。於菩提寺。譯虛空藏菩薩經。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沙門無著綴文筆受。其和上所將梵夾。有 勅並令進入內。緣比未得廣譯諸經。曩時無行和上。行遊天竺。學畢。言歸迴至北天。不幸而卒。所將梵夾。有 勅迎還。比在西京華嚴寺收掌無畏和上。與沙門一行。於彼簡得數本梵夾經。並是總持之教。沙門一行。先未曾譯者至。十二年隨駕入洛。於大福先寺安置。沙門一行。請三藏和尚。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一部七卷。其經具足梵文。有十萬頌。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丞旨。兼刪綴詞理。文質相半。妙諧深趣。又譯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羯羅經三卷。三藏性愛恬簡。靜慮怗神。時開禪觀。獎勸初學。慈悲作念。接誘無虧。人民。或問疑。剖折無滯。諸有水旱祈止。藝能大庇緇林。廣如別記。後有表求歸國。有 詔止之。洎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脇累足。寂於禪室。春秋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淒涼。天心震悼。贈鴻臚卿。葬幹龍門西山。鴻臚亟李峴。與釋門威儀定賓律師。監護喪事。以八月八日。葬幹龍門西山。涕慕傾都。山川變色。

大唐東都大聖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銘並序

弟子前左補闕趙郡李華撰

恆府長慶寺沙門戒成書

當寺沙門恆秀篆額

惟和尚輸王梵嫡。號善無畏。蓋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其先自中天竺。分王焉荼。父曰佛手王。以和上生有聖姿。早兼德藝。故歷試焉。十歲統戒十三嗣位。諸兄舉兵搆亂。不得已而征之。接刃中體。捍輪傷頂。軍以順勝。兄以愛全。乃白母后。告群臣曰。向者新征。義斷恩也。今已國讓。行其志也。因置位於兄。固求入道。太后哀許。賜以傳國寶珠。南至海濱。得殊勝招提。入法華三昧。聚沙建塔。誓一萬區。黑蛇傷指而不退。息身寄商舶。往中印度。密修禪誦。口放白光。無風三日。而舟行萬里。與商人同遇群賊。阽於棄命。乃慰怗徒侶。默誦真言。七俱胝尊。全現身相。賊果為他寇所殲。寇乃露罪歸誠。指蹤夷險。越窮荒。踰毒水。至中天境上。乃遇其王。王之夫人 和上姊也 和上服同凡品。而徒侶以君禮奉之。王問獲其由。嗟稱不足。菩提眷屬。是日同歸。慈雲布陰。一境誠變。於是發三乘之藏。究諸部之宗。品偈章句。誦無遺者。說龍宮之義理。得師子之頻申。名震五天。尊為稱首。那爛陀寺。像法之泉源。眾聖之都會也。乃拾寶珠。瑩大像額端。晝如月魄。夜則光耀。僧寶有達磨鞠多。唐云法護。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顏如四十。已八百年也。乃頭禮兩足。奉為本師 和上見本師缽中。非其國食。示一禪僧。禪僧華人也。見油餌尚溫。粟飯餘暖。愕而嘆曰。中國去此十萬八千里。是彼朝熟而午時至。此何神速也。會中盡駭。唯 和上默然。本師密謂 和上曰。中國白馬寺。重閣新成。吾適受供而返。汝能不言。真可學也。乃授以總持尊教。龍神圍繞。森在目前。無量印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天人師。稱日三藏。三藏有六義。內為定戒慧。外為經律論。以陀羅尼而總攝之。惟陀羅尼者。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三世諸佛。生於此門。夫惠照所傳。一燈而已。根殊性異。燈亦無邊。由是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金剛。總攝於諸定。白月玄同於法身。頓昇階位。隣於大覺。此其相也。

和上遍禮聖跡。脩環大荒。不悔艱難。每所三至。為迦葉剃髮。受觀音摩頂。甞結夏於靈鷲山。有勐獸前路。深入穴。穴明如晝。見牟尼立像。左右侍者。色相如生。中印土大旱。求 和上請雨。觀音大聖。在月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中。感咽於雙樹之下。問往昔於佛世之人為者不言。十聞其一。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鎔銀起窣堵波。等佛身相。母后謂 和上已沒。淚竭喪明。及寄疏問安。朗然如故。大雄滅後。外道如林。九十六宗。各專其見 和上隨其所執。垂諭破疑。解邪縛於空門。返迷津於覺路。法雲大小而均澤。定水方圓而滿器。僕異學之旗鼓。建心王之勝幢。使其以念制狂。即身觀佛。本師喜曰。善男子。中國有緣可以行矣。遂頂辭東下。歷迦濕彌羅國中夜次過河。河無舟梁。浮空以濟。受謂於長者。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聖。大德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 和上贈以名衣。遂昇空而去。至烏場國。有白鼠旋繞。日獻金錢。講毘尼於突厥之庭。而可敦請法。乃安禪樹下。法為金字。列在空中。突厥宮人。有以手按其乳。乳為三道飛注 和上口中。乃合掌端容曰。此我前生母也。或誤舉刃三斫。支體無傷。斫者唯聞銅聲而已。至雪山下大池。而 和上不愈。本師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諸相。寧有病耶。言畢沖天。則洗然而愈矣。路出吐蕃。與商旅同次。夷人貪貨。率眾合圍。乃密為心印。而蕃豪請罪。到中國西境。夜有神見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保護中州。禮足而滅。以駝負經。至西洲渡河。龍陷駝足。沒於泉下。乃和尚入泉三日。止龍宮而化之。牽駝出岸。經無露濕 睿宗道尊德盛。玄契無方 詔僧若那。及將軍史憲。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開元繼興。重光大化 聖皇夢與高僧相見。姿狀非常。躬御丹青。圖之殿壁。洎 和尚至止。與夢合符 天子光靈。而敬悅之。飾內道場。尊為教主。自寧薩以降。皆跪席捧器焉。賓大士於 天宮。接梵筵於 帝座。禮國師。以廣成之道。致 人主於如來之乘。巍巍法門。於此為盛。有術者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承 詔御前。効其神異 和上恬然不動。而術者手足無施矣。其餘秘密。代莫聞也。累請居外 勅諸寺遞迎。隨駕至洛京 詔於聖善寺安置。自出內之後。道俗瞻禮。奔起華夷 和上臨之。貴賤如一。奉儀形者。蓮華開於眼界。稟言說者。甘露降於心源。超然自悟曰。有其人矣。法侶高標。唯尊奉長老寶思惟。其餘皆接以門人之禮。禪師一行者。定惠之餘。術窮天地。有所未達。諮而後行 和上質粹神邁。氣和言簡。不舍律儀。而身心自在。下離宴坐。而願力俱圓。有來則應。觸境無礙。故眾妙愁解。藝能兼於百工。大悲普薰。草木同於一子。不知其極也。於本院。鑄金銅靈塔雲。以此功德。應緣護世。手為模範。妙極人天。寺眾銷冶至廣。庭際深隘。盧恐風至火盛。災延寶坊。笑而言曰。無可為憂。自當有驗。及鼓鑄之日。大雪蔽空。靈塔既成。瑞花飄席。前後奉 詔。穰旱致雨。滅火反風。昭昭然遍諸耳目矣。從容止請。大庇緇林。正法之興。繫於龍象信也。表求還國。優詔不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脅累足。涅槃於禪室。享齡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悽涼。天心震悼。贈鴻臚卿。遣鴻臚丞李峴。威儀僧定賓律師。監護葬於龍門西山。涕慕傾都。山川變色。弟子僧寶思。戶部尚書榮陽鄭公。善果曾孫也。弟子僧明思。琅瑘王氏。並高族上才。超然自覺。自心言為樂說之辨。妙用即禪那之宗。入和上之室。惟茲二人而已。乾元歲。再造天維。大君心證無緣之慈。躬行不遺之孝。於是梵釋扈蹕。天龍濟師。凶穢掃除。人祇清淨。位光付囑。教大興一行。二禪師爰以偈頌。刻之金石。法離文字。道不可名。以慰門人感慕之心。有同顏子。喟然之嘆。其文曰。

 釋宮尊種  龍扶出池  舍位成道
 為人天師  度微塵眾  行甘露慈
 風清熱惱  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
 我今無得  隨方演教  聿來中國
 帝后承迎  天花滿裓  歡喜園中
 唯聞瞻卜  百千萬億  調伏其心
 灌頂自昔  聲聞現今  山王高妙
 海月圓深  示滅非滅  空悲鶴林
 伊水西山  冥冥石室  金棺已閉
 式瞻元日  雙寶紹明  教尊言密
 歸我法者  因權悟實

(本雲)貞元十一年。歲次乙亥。四月戊戌朔。十七日甲寅建。乾元元年。郭令公奏。塔院為廣化寺。專撿校。當寺弟子上座僧。善義寺主僧光秀 都維那僧志滿弟子前上座惠照 曇真 寺主如璋。堅固典座。道岌 扶風馬瞻河東屈賁刻字。

於時應安三年八月十三日令書寫之畢

年來之間。尋本之處。適得其文。仍託二仁令寫了。請來可尋之(大宋高僧傳無畏傳併依憑此記了)。

應安三年八月日(加一交了)

權少僧都賢寶(生卅八)

一善無畏門人嵩岳敬賢禪師(付一行禪師事)

 五祖弘忍大師──北宗神秀禪師┐

┌──────────────┘

│嵩山教禪師(無機綠語句不錄)

└嵩山普寂(無機錄語句不錄)──嵩陽寺一行(同)

已上傳燈錄第四抄之。

私雲。嵩岳會善寺敬賢禪師從無畏三藏。受菩薩戒羯磨儀軌。諮問大乘微妙要旨。西明寺惠驚禪師譔集為一卷禪要是也。彼敬賢者恐神秀禪師門資敬禪師事歟。彼禪要惠驚禪師所譔。一行禪師加再治歟。以心地秘袂隨文可知其旨歟。

嵩山普寂諡號大照禪師也。見大宋高僧傳。又真言一行從大照禪師。受禪法之旨。見小野纂要集者。嵩陽寺一行者無畏門人同體也。且其旨大宋高僧傳第五。一行段所載也。

延享四丁卯歲夷則衲九繕裝了

跋陀羅係怛縛(生年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