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地球母親再流淚

地球如慈母般哺育著萬物,以豐富的物產滋養著人類。作為地球之子的人類,對於母親的養育之恩,當湧泉相報才是。可是,我們人類只是一味地索取、掠奪,大面積毀林毀草,無節制地開採地下水,盲目侵佔耕地搞建設,不合理的農業耕作方式,無度地開採煤炭、鐵石等礦產資源,近乎瘋狂地抽取地下石油等。

人類貪婪的行為給地球帶來的傷害太大了。沙漠正以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擴大,土壤正以每年250億噸的數量流失,物種正以每年數千種的速度滅絕,乾旱使越來越多的河流湖泊乾涸,地面塌陷和地下漏斗已由點到片,洪水、沙塵暴、颶風頻頻,臭氧層遭到破壞,酸雨污染逐漸蔓延,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日益升高,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陸地下沉。

地球母親對人類無私付出,而我們卻對母親無情地索取,最終只能傷害到自己!據一些國際機構的研究材料顯示,全球每年有520萬的兒童死於廢棄物引發的疾病,其中400萬是5歲以下的兒童。全世界每年生產城市廢棄物7200億噸;全世界每年有5萬個物種瀕臨滅絕;有近2700萬頃的農田蒙受沙漠之災,就連海底也日趨沙漠化;全世界每年有5000億噸廢水,有10億多人因飲用污染水而導致疾病蔓延。

人類為了謀取暴利,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溫室效應產生了,使得世界各地的氣溫極不穩定,且普遍提高,致使南北極堅冰日益融化,海平面上漲,陸地面積縮小,如果兩極冰川全部融化,那時地球上60億人將連站的地方都不夠!

人類作為大地母親養育的眾多孩子之一,最根本的任務是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地球不是我們慾望的函數,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體。人類與地球之間有一條永遠割不斷的臍帶,當我們從自然母體中汲取營養和創造文明時,不要忘記地球母親的恩德,不能做一個以怨報德的不孝子孫。當今全球有識之士皆在呼籲治癒地球,人類集思廣益地提出各種保護措施,這些措施無疑能起到一定的急救功能,但如果不結合佛法以淨化人心,也只能是抑制惡化的趨勢而已。若要使地球反染成淨,不用佛法來醫治人類的貪慾病,很難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所謂「依報順著正報轉」,沒有清淨的心,何能感得清淨的國土。

一、生命原是同體的關係

在對生命實相的探索上,釋迦牟尼佛無疑是偉大的先驅。佛教認為世間萬物均遵循著一定的因果規律在運作,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業規則,輪迴於六道之中,是一種和合互生的關係。生命形態各式各樣,但在追求安樂幸福這個總目標上則完全一致,進一步從佛性的本體看,一切生命皆平等,善待每一個生靈,實是善待我們自己的生命。

自然界裡鳥叫蟲鳴,飛瀑流泉,萬紫千紅,觸目所及,欣欣向榮,哪一處不是「溪聲盡是廣長舌」。人類的盲點在於,只認得自己這個四大假合的軀體是「命」,卻不認得身體外的四大假合也是「命」,同是「地、水、火、風」四種原素,相互滋養,相互牽動,以致形成牽一髮動全身之緊密關係,能夠體悟到這樣的「同體」關係,每個人必然會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愛護大地的肌膚,淨化江河血液,愛護「天同覆,地同載」的一切萬物,孔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當我們離開母體的一瞬間,我們與地球的關係便成為:「身體髮膚,養之地球」。地球與我實為一體,我愛己身,尤愛母體,便是「同體大悲心」。

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動物等,好比人體組織,河流如血脈,川流不息,運送養份;大海如腎臟,保持潔淨,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森林如肺臟,進行良好的空氣調節;高山如骨骼,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地下礦藏或淡水更是心臟,承載著地面上的一切生命。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將母體加以損傷,為了讓我們的後代有青山綠水相伴,請珍視地球如同珍視我們自己的生命。

二、佛教徒們的環保工作

(一)珍愛自然,如同己身

釋迦牟尼佛對自然環境十分珍愛,在《菩薩瓔珞經》云:「不敗自然相,相應度無極。」佛在戒律中規定:僧尼不得隨意砍伐樹木,不得焚燒山林;《楞嚴經》云:「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引經據典,不外說明佛陀對自然的保護,如同愛護生命一樣,標本兼護。

(二)種因得果,真實不虛

在「同體的大悲」中蘊含著因果的道理,因果也可被視為生命運作的法則,一言概之,因果即「我們的言行、心念如同種子,我們將它們撒播出去,遇緣結成的果實,終將回到我們自己這裡。」當今地球的現狀,實在就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成果。

(三)珍惜福分,愛護資源

根據因果的法則,佛教提倡的「惜福」,實是珍惜自己的福份。同樣,人們對大自然的掠奪和浪費,也是掠奪了自己的福份。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人每年拋棄1.83億把剃鬚刀,27億節電池,每年用過即扔掉了的數百萬張椅子、餐桌、空調、電話機等,其中很少有再循環利用的。不懂因果的人,會將「惜福」誤認作小氣、吝嗇,卻不知大手大腳的後果是:原本可以享用長久的果報,短短幾年便消耗殆盡。

人們不要混淆「惜福」與「小氣」的概念,以香港四富豪之一的林百欣為例,西裝一年縫一套,節儉出了名。他對自己「吝嗇」,對慈善事業非常慷慨,以「健康快車」的榮譽讚助人,捐給慈善團體的金額高達4.6億港元。當我們對自己很大方時,是否應該想到世界上還有挨餓的兒童、失學的孩子,飲水靠集雨的定西人!

(四)刺激本質是苦,非為快樂

經濟學家給高消費、過度消費下的定義是:「摧毀或毀掉,浪費或濫用;用光或用盡。」佛教導人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學會節約愛惜、合理利用資源。今有御寒之衣,有安適之居,有車代步。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盡量節約每一份可用的資源,以惜福、惜物作為最佳的消費方式,以儲備未來之福。佛說財富不斷交換、轉化,其屬性是空性,並非恆常不變。生活的層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質追求,而是一種精神提升。

(五)淨化人心,從我做起

《維摩詰經·佛國品》云:「菩薩欲得淨土,則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教徒有「身土不二」的觀念,往往將心靈的淨化與環境的美化結合起來,所有寺院都有育林護山,綠化環境的優良傳統。寺院所在之處,大多林木蔥蘢,地面潔淨,景色奇秀,幽靜宜人。一座座寺院恰如一顆顆明珠,將江山裝點得無限莊嚴、壯麗,營造出祥和寧靜的氛圍,使參觀者能陶冶情操、淨化身心,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環保。

這些叢林好像荒漠上的綠洲,自然風景引人入勝,曲徑林蔭,潺潺細流,清幽翠竹,鬱鬱芳草;令來往的香客、遊人們從喧鬧噪雜的都市中,享受到片刻的清幽、寂靜,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惱。寺院的環境天然具有撫慰人心的功用,佛菩薩的寶殿莊嚴肅穆,令參觀者肅然起敬,心靈得到淨化;優美的佛樂,像甘露一般潤澤著人們焦慮、渴求的心靈。

「心淨則國土淨」的典型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因地是法藏菩薩,為普度十方眾生,發下四十八願,建設西方極樂世界,為眾生建造一個清淨安樂的國度,可謂是零污染的世界。黃金鋪地,一塵不染;七寶樓閣,清淨莊嚴;七重行樹,不僅高大竣拔,還能顯現十方佛剎的影相;八功德水,清涼細軟,是最優質的水資源。國中天人壽命無量,身無病苦,是徹底環保的最佳典範。如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的清淨國土,無一不是規劃完美的居處。

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只有眾生的內心清淨,國土才能歸於莊嚴清淨。反過來說,要實現環境的清淨莊嚴,根本在於淨化人心。如果改善、拯救地球僅在表面作補救、堵漏洞,而人心的私慾這個大漏洞不彌補,表面的治理終歸是治表不治本的方法。對於地球母親,我們每一個子女都應好好反思一下,原本合理的生活,只因為了個體的利益,相互攀比而造成極大的浪費。我們彼此傾奪的戰爭,將地球摧毀地滿目瘡痍。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應當盡早覺醒,像愛護自己的小家庭那樣,維護這個共同的大家園,化壓力為動力,盡全力保護大自然,讓我們的後世子孫有一個美好安寧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