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

我們應該怎麼去處理我們顛倒妄想呢?在唯識學的一個方法指標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它的修學內涵,總共有兩段,我們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請合掌:

唯識教海,深廣無涯,欲達其中妙義,須明宗趣所在。宗趣若明,則提綱挈領,所謂妙理易彰,觀行得成。迷執能破,真性可證。否則分別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歸。所謂依文解義,有教無觀,難得佛法真實利益矣。

那麼唯識學,當然它主要是講眾生輪迴的問題。那麼眾生的輪迴的問題,本來就很複雜。每一個人有個人的業力,每一個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讓唯識學變得很複雜。諸位,不是唯識學很複雜,因為它要詮釋眾生的輪迴,眾生本來問題就很複雜,所以佛陀不得不講得很廣。所以唯識學的這個教法,是體系非常龐大,深廣無涯。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來是一個心,開展出八個心識的活動,他是不得已的。因為不這樣開展,你不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裡。

那麼這個八個識的每一個功能,已經夠複雜了,然後八個識再相互的作用就更複雜了。前五識刺激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再去刺激第七意識,然後第七意識再執著第八識,弄得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層層相扣,就形成輪迴的力量。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宗就是講它因地的修行,你要從哪裡下手,就八個識,到底先改變哪一個,它的關鍵點在哪裡?第一個它的因地,第二個趣,趣向,它的目標是什麼?你最後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在研究唯識學要知道兩個重點:第一個因地從哪裡下手?第二個結果從哪裡判斷?

我簡單的給大家透個消息,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用第六意識改變第七意識。

所以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敗,不是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兩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輸給他,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是事修而已。成敗在第七意識,你對三界的執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識。唯識學的成敗得失,它的判斷標準,完全看第七意識——恆審思量。因為它是輪迴的根本,它沒有改變,從唯識的角度,你就沒有改變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現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沒有改變,你過去貪什麼,你現在還貪什麼,從唯識的角度,你沒有改變,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只是增加善業如此而已。

從輪迴的角度,你沒有好好掌握輪迴的開關,你做的都是枝末的問題。往生與否跟這個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你這個唯識學首先要知道說,你的判斷標準在哪裡?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我三年後有進步,我三年前看到一個事情,高興的時候會很高興,痛苦的時候很痛苦,三年後感覺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業力輕薄了!因為關閉輪迴的開關,你已經開始啟動了。

所以唯識學判斷輪迴,完全從第七意識判斷。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名言,它沒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沒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從第六意識下手,用第六意識去學習經論,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識溝通,用道理來化解第七意識的執取。所以整個唯識學的宗,就是第六意識的止觀,它的趣,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取。這個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麼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個唯識的教法的綱領就掌握了。所以你就能夠從當中,能夠修觀,能夠破執,乃至於慢慢的把心帶回家,悟入我們的真實本性。否則你只是分別唯識的複雜的名相,結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緣,不知道它的會歸處,那麼這樣子就很難得到唯識的利益了。所以我們先把它的這個宗趣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