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無為具足三個特性

在憨山大師的《百法》批註中,他的意思是說:第一個虛空無為是總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別相。

虛空無為者: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這裡的虛空是一個譬喻,以虛空來作譬喻。這虛空無為具足三個特性:

一、非色非心:無為它不是色法,所謂色法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禪宗有一句話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是說我們想要找出真如這種無為的境界啊,覓即知君不可見,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見聞覺知所能夠攀緣的境界,你的見聞覺知不能夠達到第一義諦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但它也不是斷滅的,不離當處常湛然,無論你是凡夫或是聖人,這個無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顯的現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見聞覺知所能夠明瞭的境界,但也不是心法,不是八識心王以及它相應的心所,八識心王跟心所都有能、所,無為法的境界沒有能、所,二者不同。這是無為法的第一個特色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

二、離諸障礙:凡夫的色心諸法,有三種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活動的時候─煩躁擾動會惱害身心,所以說是障礙。其次是業障,如果造的罪業太重,這些惡的業力也會障礙你,你想往生極樂世界不可能,你想往生到天上也不可能,如繩繫縛,使令你不得自在。第三報障,果報體也是一種障礙,我們在三界得一個果報,就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當你生病的時候就痛苦了,就一定要去看醫生。在無為的境界裡,沒有這三種障礙,所說離諸障礙,沒有煩惱、業力、果報的障礙。

三、無可造作:無為法,它是沒有造作的相貌,它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

這三種特性: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先把無為法做一個攏總解釋,它的總相是這樣的。那麼以虛空來作譬喻,因為虛空就是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像《楞嚴經》上說,一座很大的山,你把這座山挖了一個大洞,虛空也不會增加;你說我挖得愈多、空的地方愈多?不是的,山增高了,虛空也不減少,山減少了,虛空也不增加,虛空有這種無障礙的境界,因此把它比喻作無為法。

再補充說明:佛陀在《般若心經》中,解釋一切法的空相─無為空性,說出了幾個相貌: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法畢竟空,沒有生滅相─不生不滅,沒有生起、也沒有消失。不垢不淨─造罪業,不會染污它,造善法,也不會讓它更清淨。不增不減─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凡夫的境界,真如不會減少,成就佛道,真如一點也不增加。世法的增減、染淨、生滅,這些相貌都沒有,我們願意不願意承認是一回事,它的本來相貌就是這樣。所以才說無可造作,故名無為。它無形無相,不會有生起、變化,或者消失的相貌。

這裡用虛空來比喻很恰當,虛空就是這樣,不管你在虛空中怎麼造作,蓋了十棟房子,虛空也不減少,你把房子拆掉了,虛空也不增加,就是這種境界──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

這一段總相,先把無為作一個攏總說明,以下各別解釋無為差別相貌。下面五個別相,分成二類:第一是擇滅無為,第二是非擇滅無為。這也是無為的二大相貌,一個是因為擇滅而顯現,一個是非擇滅而顯現。
所謂擇就是智慧,也就是抉擇─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滅是指無為法。為什麼用滅呢?就像火燃燒得很熾盛,火有時候變大、有時候變小,把這個火熄滅了,而得寂靜的狀態,叫作滅。這種寂靜─滅的出現,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因為智慧的揀擇─我空法空的智慧,另一種不是智慧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