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的三種層次

對舍得的理解,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賈平凹先生寫過一篇關於「舍得」的文章,在他看來,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誠如平凹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然而這只是對「舍得」一般意義上的理解。

舍得的第二個層次:舍,就是得。蛇在蛻皮中完成了長大,人在經歷中邁向了成熟。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在對立統一中,達到了和諧。這和《心經》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並無二至。包含了一個古老而深奧的辯證法。

然而,當我們在說「舍,就是得」的時候,其實依然執著與「得」。

舍得的第三個層次該是「無所得」。「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故《金剛經》云:應無所著而生其心。

清代陳伯崖有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舍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望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而不是那種不思進取、碌碌無為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

「高標做事,低調做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他必然是一個在工作、事業上高要求,在生活上低標準的人。只有拋開了榮辱得失、舍棄掉名利枷鎖,一心一意地去追求高尚的事業和完美的人生,才能胸懷坦蕩,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