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業障皆由妄想而生

前面我們談到了禪宗的歷代祖師,「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那麼,「行解相應」就可以做祖師嗎?

「行解相應」的話,要真正有實證才能稱為祖師。沒有證,就不能稱為祖師,就是文字遊戲。所謂「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內不亂,要看不亂到什麼程度,初定下來個把小時也是不亂;一天、一月不亂是一種程度;一年兩年、十年八年不亂也是一種程度,真正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如《普賢行願品》裡所講:「我於一念見三世,三世一切人師子。」他的一念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那是菩薩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達到的。

如上所說,我們修學佛法離不開修證,而修證的前提是首先要「入道」,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入道?

從禪宗的角度看,達摩祖師講過一首偈子:「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二入四行論》裡有這句話。「外息諸緣」就是外面一切攀緣的事情,你都把它停下來。「內心無喘」不是喘氣的「喘」,是指對於妄想你不搭理。既如此,外面的事情你放下了,裡面的你又不搭理,這樣,對於你這個人來說,心境如牆壁一樣冰冷、筆直。「可以入道」就是和道才能相符契合。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入道的起碼功夫,所以說,沒有妄念,才能入道。反之,若不能「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就不能「心如牆壁」,就談不上「入道」。 何為道?道業者,須臾不可離也。不可離什麼?不可離當下覺照這一念。你有二念的話,那就不叫道。沒有二念,才有一個道。

佛法離不開世間法,我們在家二眾在生活中修行時,往往因為煩惱業障較重,妄想較多,總覺得自己修持還不夠精進,這是怎麼回事?此類問題如何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不能參禪念佛,你想一點煩惱沒有,一點妄想沒有,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正視這個妄想,如何對待這個煩惱,這就需要你對佛教的理論有所了解。

學佛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信心有了,還要對佛法教義有所了解,既要了解教義,也要了解自己這個個體。了解自己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對照佛法教義,觀察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這裡不是指男人女人,不是這個意思,這指的是要對自己善根福德因緣的深淺有數。善根深厚、福德因緣好的人,他一聞千悟,你只要講一句,下面有多少事情,他就都了解了。而且在修行上,他能很快就達到三摩地,即是正定。那這個是因為他在過去世有深厚的修行底子,如同走路一樣,他以前走過了,再有人一提,他意識馬上就能到達這個地方,到達這一步。

心裡總是有妄想,妄想多了又怕妄想,又因為妄想多了而起煩惱。那這個時候你要思維了:我過去世修行的還是不多,要是多的話,我不該有這麼多妄想,有了妄想才有煩惱啊。這樣你自己考察自己:用你的覺照力考察自己。你知道打妄想的這個人是誰?又是誰知道在打妄想?難道打妄想的是一個人,知道打妄想的又是另一個人嗎?是兩個人嗎?你好好問問自己,這樣你就會了解,這個妄想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習氣就是業障。

對佛法了解之後,就會明白:「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業障就像大海,都是由妄想產生的。「若要消妄想,端坐念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實相無相。妄想就像大海里面風吹起的浪,是業風吹起來的浪,浪一大,什麼妄想都出來了;風一停,浪一息,還是平靜的大海水。在這個道理上理會:這是業障風在吹我這個識浪,才產生這些妄想,由妄想而生煩惱。但是我如何才能停止妄想呢?就時就要觀照實相:妄想從哪裡來?妄想沒有實體,不像這個桌子,你能摸到它嗎?你能看到它嗎?你能和它講話嗎?但是它有一定的力量,搞得你煩得不得了,而你一擱置它,不搭理它,它馬上就沒有了,你試試看。你一觀照它,它就沒有了。這樣心平氣靜以後,念佛的人再把佛號提起來,參禪的再把話頭提起來,就又是一番境界了。回去要不斷地自己訓練、不斷地實驗,好好「行」,「行」了以後才能「證」,「證」就是體會呀。清淨心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要多看《楞嚴經》,修行的一步步,佛在裡面講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