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前文我們講到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生命的本質就是把我們過去的業力,將它如實地表現出來。你過去是一種善業的力量,它顯現一種安樂的果報;如果你過去是罪業的力量,它就顯現痛苦的果報,所以因緣果報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問題是我們對它堅固地執取,而產生了顛倒,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們內在的智慧不足。因為生命沒有錯,身為一個生命,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善業、惡業轉成一個五陰身心。大海就是不斷地創造水泡,水泡本身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產生了執取,這種顛倒是很可怕的。

我們怎麼去消滅我們心中的顛倒呢?

我們應該把人生分成兩部份來觀察:首先它是變化的,我們現前的「五陰身心」,這個相狀是變化的。但是在變化當中,它是不會斷滅的,你死了以後,它又會創造另外一個新的生命。因為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能夠明瞭分別的覺性,這一部分是不會斷的、不會變化的,這就是我們整個人生的依止處,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依止處;那個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一念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會變化的。

佛陀把我們的五陰身心比喻作客人,是暫時來寄居的,我們的清淨本性是主人。所以我們看人生,你要把自己當成一個過客,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客人是不可能久住的!

過去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快樂的時候,他內心還是覺得很空虛、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個真理,後來他到深山找到一個修行人,問他:「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句話,能使我正確地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那位修行人講一句話說:「一切,都會過去的!」國王聽了之後,他真實地了解:如果我們對眼前的因緣太過執取,對於得失太過執取,我們的心將不斷地妄動,經常處於妄動中。所以你應該知道:不要隨著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我們一定要做到所謂的「空假中」三觀。

一、以「空觀」來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

二、以「假觀」務實地去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定位──你該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借假修真。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你平常就養成這種心態,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很灑脫地放下。

講實在話,你平常對五陰身心執取得緊緊的,你臨命終肯定是放不下,因為這是一種習慣。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不是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放下。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看圖) 中間空白的地方,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是我們整個修學的依止處,以不生滅心而住,你決定不能住在五陰身心。但是在整個心性當中,我們過去的業力,它會創造外環五層的色受想行識,這是我們暫時的「五陰身心」,這個是變化的,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執著,因為它總有一天會消失,它只是一個水泡。

我們不是把功德創造出來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堅固,那跟你的智慧有關係。我們舉孔夫子一個例子說明:

孔夫子有一天帶著他的弟子,遊行在陳、蔡之間有一個叫匡地的地方。結果被一個軍隊圍住了,因為孔夫子跟陽貨長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當作陽貨。軍隊已經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團團圍住,非常危險。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絃歌不斷,他照樣彈他的琴,他心不隨境轉。子路就很緊張跑去跟他的老師說:「夫子!這是什麼時候,您老人家還在彈琴啊!」孔夫子說:「來來來,你坐下,吾語汝道。」我跟你講個道理,孔夫子說:「我一生‘諱窮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貧窮,但是我還是躲不了貧窮,我一生不得志;「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達也很久了,也一樣沒辦法成就做官的機會。

孔夫子他一生的官運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們表現得比較好,但是孔夫子能夠真實地看破。他說:「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毀滅我的話,我緊張也沒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來,我也不需要緊張。」所以說:「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他把人生真正地參透。

參透的意思不是要你否定一切,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心態不同。我們常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這種出世的精神,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空假中」三觀的智慧。

我們不能夠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生命,這是很危險的,你要跳脫到佛性的角度來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較高的點。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會搞得很痛苦,因為它變化得很厲害,而它也沒有錯!因為你過去造善業也變化得很厲害,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業力顯現出來,它有什麼錯呢?人生沒有錯,而是我們對它過分地執取產生我執、法執,所以心跟著它動,這是不對的。它總有一天會消失,你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所以我們要無住。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你必須要先脫離你五陰身心,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個「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角度來念佛,你這句佛號才決定成功。

《楞嚴經》上有講到虛妄的相狀,也講到真實的心性,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結論:真實的心性它在哪裡?就在你虛妄的心之中!我們的內心同時有二個地方,一個是充滿了風雨、充滿波浪的地方;一個是風平浪靜,沒有風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麼地方,二個是同時存在的。你一念的妄動,當下就是風雨交加;你一念的迴光返照,當下就是風和日麗。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間。一個是生起智慧的觀照;一個是心隨境轉、顛顛倒倒。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色受想行識」的角度來念佛。這個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你不能說它干擾你,它只是一個生滅相,因為它是業力所顯現的有為法。我們從「空假中」三種角度去觀察,我們就知道如何跟身心世界保持一種不即不離,你必須不執著它,但也不否定它,是這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