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理念來生活,將是美滿智慧的人生

剛學佛時以為學佛與做人是不同的兩回事,現在看來,原來學佛與做人是相通的,而不是相違背。太虛法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句話也是學佛與做人關係的概括吧。佛法能夠讓社會更和諧、促進人與人友善、改善不和睦的家庭關係等,但究竟的意義還在於讓每一位眾生能夠最終脫離痛苦的輪迴。佛法與世間法並不發生衝突,只要細心加以體會就能發現,用佛法理念去生活,將是美滿和智慧的人生。

專心致志

佛經裡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即是說明在學習佛法過程中,對於學修的教法要專注,才能深入了解教法含義,不至於浮光掠影式的聞思。在生活中亦是如此,無論學業還是事業,只要長期堅持一個領域或學科,再配以正確的方法,就一定會有一番作為與成就。

有的朋友常說現在的工作難找,學業難成。其實不然,社會越是快速發展,就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做為支撐,只是自身技能不完善的前提下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如果能調整好心態,完善與提高自身的技能,一定會有所成就。

做人只有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最有意義的事情上才會有所突破,在學佛中體悟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領會佛法的智慧妙用,這樣互相借助才能獲得智慧灑脫的人生。

誠實守信

五戒當中講到不妄語,即是心口如是,言行如一。從小父母就教導我不能撒謊,做人要誠實。很多商人始終相信一句話: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如果一個人從做人與經商方面不能做到誠實講信用,我想他在其他方面將會失敗。對同事、對親人、對師長不能存有虛偽之心,當你懷著一顆真誠心與他人相處之時,對方能切實感受到的,也才能回報你以真誠,而不是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

做人只有誠實才能得到內心的寧靜,可以在任何場合下都無所畏懼,因為不存在對他人的欺詐,自然也不會擔心會有他人的惡意相加。做人只有始終以誠信為主,說話才會被他人採信,講過的話才會有份量,如果經常是口是心非,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也會離這種人遠去的。

積極樂觀

人的生活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態,不同的觀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做人做事無論什麼時候都應懷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消極避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大乘佛法也主張自利利他,相信通過今天的努力學修,一定會成就明日的無上佛道,從而廣渡十方一切有情。

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次艱難困苦,只有培養一種樂觀健康的心態才能不被困難所擊倒。古今中外在做學問或者事業上有一翻作為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障礙才能有所成就的,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佛與做人都是如此。樂觀的心態能使疾病快速轉好;樂觀的心態能使困境轉為佳境;樂觀的心態能轉敗為勝;樂觀的心態能使悲觀的人生走向光明。

自 省

人格要想不斷完善就需要自省,學佛要想不斷進步也需要經常悔悟是否在修行上有哪些不足。我覺得自省的概念與懺悔的概念有著很大程度上的相似,都在某種層面有著反思的本質在其中。道德高尚者通過長年累月與人交往過程中反思總結出的,因為人無完人,做事難免有過失,有了過失要悔改,才能不斷完善。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佛法教導我們經常懺悔。目的都在不斷完善人格與修行。人最難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的。通常見到他人的不足,很少反醒自己的過失,這也是人與人的不同。自省也是美德,也能促進人際交往。在工作猶豫不前時需要自省一下工作方式;在人際關係糟糕時自省是否要改善關係模式;在佛法修學上遇到障礙也要自省,是否修行方法與理解上產生了岐義。

寬以待人

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員,人的一生中要與形形色色的各種人打交道,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地區,所接受的教育與民俗也各不相同,只有敞開胸懷無敵意的與大家相處,才會取得非常融洽的氛圍。有個很洽當的比喻,大家都說寺院建築的最前面通常是天王殿,裡面坐著彌勒菩薩,笑臉慈視一切前面敬香的眾生。我們佛弟子同樣要向佛菩薩學習這種平等慈視一切眾生的心量。佛陀也教導我們要對一切眾生慈悲,即能力所能及的施予眾生安樂,拔濟眾生苦難,我們雖然現在是凡夫,但也要盡量向佛菩薩學習。對待不順遂自己心意的人和事,要轉變一種心態去看待,人在世間生存,不可能事事都以自己的意願為轉移,要學著換位思考,用種包容與體諒的心態與眾人相處,畢竟人在社會生存是要與其他個體互動而不是獨立存在的。

做人與做事能有多大的成就,也取決於心量能有多大,正所謂心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要做一個無所不包的人,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愉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