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快樂是跟因緣借來的

我們看通教。通教的人是比較利根,「知一切法,當體全空,非滅故空,生死涅槃,同於夢境——體空觀。」

藏教人他遠離三界,是從無常敗壞的角度契入;通教的人是從因緣。他的空性的證得是認為人生的所有快樂是跟因緣借來的。生命中快樂的出現,要很多因緣具足。比方說,你吃一個美好的東西,要有善業:生長在有美好東西的國度;你必須把東西買到手上;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如果你剛跟人家吵過一架,哪怕再美好的東西吃了也不會快樂。

所以,在整個通教的思想來看,快樂的生命要出現,是跟因緣借來的。既然是跟因緣借來的,你就不得自主,不得自在。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既然是借來的,它的本性就是空。

比方說,你口袋裡有一千塊,但是這個一千塊是個結果。你怎麼有一千塊呢?喔,是你跟某甲借三百塊,跟某乙借三百塊,跟某丙借四百塊,所以你才有一千塊,你的一千塊是這樣來的。不是說你是自性有,你是因緣有。所以人生的快樂是不得自在的,要很多條件配合。

所以,通教人看得更徹底,他不僅僅是看到無常敗壞,就算沒有無常的干擾,你並不是有福報就有快樂,還需要很多環境跟你配合。你們一家人如果都不想快樂,你也不可能快樂的,你的快樂要具足很多的因緣才行。所以,他從「因緣所生」,悟到「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他的空觀是這樣建立的,這樣子利根就更利根了。

所以,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生死是借來的,涅槃也是借來的。因為要假借修空觀才會有涅槃,你假借這個有漏的、有所得的心修善惡業才有生死嘛,所以生死涅槃都是借來的。但雖然同樣是借來的,涅槃這個東西還比較安穩。雖然涅槃也是借來的,但是相對安穩,所以它是體空觀。

我們把體空觀也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禪宗裡面的洞山良价禪師。洞山良价禪師在第一個結夏安居結束時開示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這句話就說明了體空觀的真義,他認為因緣的東西,向東追求,向西追求,所有的追求都是不牢固的,只有到萬里無寸草處去。所以,他這個體空觀就是只有空性是人生唯一的價值。他從因緣的變化,而看到本性是空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