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禪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發,往淨土方向走去。一個是把心帶回家,一個是重新出發。

我們看淨土的功德利益,有兩種: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解脫。看第一段的經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澫益大師說,這段的經文等於是說出了整個淨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門,都在這裡面。

若眾生心,這個眾生當然指的是我們這種生死罪惡凡夫,我們這念心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沒關係,你不要執著它,我們講過,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離,讓它慢慢地沉澱下來。

一個有志於求生淨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煩惱的心、罪業的心保持距離,不要再隨順它了,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然後呢,在無住的基礎之下做兩件事——憶佛、念佛。

我們先講念佛。

念佛是一種止——安住的一種念力,當然這個佛號在念佛當中,它主要是靠音聲來攝持我們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在心中要產生一個歸依的心念,然後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音聲,最後你再聽回去。

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剛開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聽你的音聲,你的心就跟著你的音聲走。對了,你每一個動作都要聽到你的音聲,這個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號的音聲。所以在整個打佛七當中,剛開始你就是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你的生命投進去。念到最後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號,法界一聲。

這個念佛主要是一種安住的止,那麼憶佛這個是關鍵了,就是平常的觀照。我們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彌陀的本願功德了。憶念彌陀本願功德,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就很清楚了。

善導大師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他講到往生的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善導大師把這個至心信樂有詳細的發揮。那麼至心信樂在整個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他解釋成為「順從本願」,就是我們一個罪惡凡夫,你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要歸順在彌陀本願的座下。

比方說,你必須把你生命的功德,我為什麼能夠創造善業?我為什麼能夠拜佛?你要不斷地觀想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你為什麼能夠有今生的福報?你也要觀想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我們在往生淨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識,誒,我自己有這個善業,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識嘛!那你這個叫順從本願?不是。你順從自己,順從自我嘛!那表示你還有力量來面對生命嘛!那你這個算是什麼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那個三歲的小孩子他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阿彌陀佛的身上。

所以憶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斷地憶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遠同在一起的。我現在為什麼還能夠走路?因為彌陀的本願攝受。為什麼我能夠拜佛呢?

答案只有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的攝受。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必須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必須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彌陀的本願功德海當中,這樣子叫作順從本願。

善導大師講出一個標準:你如果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還活在自我意識,表示你沒有完全投入到大覺海。你認為你福報不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沒有真正地憶念佛陀。所以這個憶念這個憶字,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順從。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跟彌陀的本願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這種心態。

所以我們這樣子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自我意識當中。

所以禪觀它要破的就是幫你掃除這個障礙,這個五蘊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五蘊裡面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個暫時的水泡、暫時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我,你很容易順從本願。

修般若法門的人,要我們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除了你一個佛號以外,你的歸依的心、一心歸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