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無好丑,你怎麼想就變成什麼相貌

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有一個老母親,老母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雨傘的,小女兒是賣棒冰的。這個母親,天氣好的時候,太陽出來的時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兒就很痛苦:糟糕了!我大女兒,天氣這麼熱,雨傘賣不出去了。過了幾天下大雨的時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兒:糟糕了!天氣下雨了,我女兒的棒冰也賣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陽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後來有人跟她講說,你不要這樣想,你換個角度。出太陽的時候,你就想著你的小女兒,這個棒冰賣得不錯哦!下雨天的時候你就想大女兒,誒,我這雨傘可以賣得不錯。你整天就很快樂了。

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內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感受。感受的時間是很短的,那是一種直覺。但是當我們第六意識想像以後,你後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像來主導。我們可以這樣講,每一件事情都有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沒有一個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們是生長在一個對立的世界,只有佛陀能夠離諸對待,超越了對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有為諸法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如果你可以告訴我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那就破壞了整個佛法說的二分法的對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說,我們今天的情緒是受了想像的影響,不是外境。外境的時間很短,那是一種直覺而已。

你看唯識學,它怎麼去形容第六意識的想像力?它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你一天當中的情緒是快樂是痛苦,第六識想像力決定。你未來會造什麼業,也是由你想像力來決定。整個五陰身心當中,最有主導性的就是「想」。它從前面引導色陰跟受陰,它主導你的感受,它後面主導你的行陰跟識陰,通前通後。

不過本經的意思是破「想」。後面會講到,《楞嚴經》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像,就是無念,以無念為正念。它認為所有的想像,凡夫的想像沒有一件是好事情,所以它是先以無念為根本,然後再求隨緣。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說無念,我們先做比較好的想像,正面的想像。

總而言之,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是由我們的想像創造出來的。誒,你的煩惱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你的想像力想出來的嘛。你要這樣子想,你就起煩惱嘛。你換個角度,誒,這個是我的善知識!你認為他是你的冤家,那你就很痛苦;你說這是我的善知識,我必須要靠他才能夠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那你就很高興了。

所以說境無好丑,你怎麼想像,它就變成什麼相貌。

古人講一句話說:「生從識起,滅從色滅。」它的生起是由細到粗,最初的是識,是先有識陰,然後行陰,然後想陰、受陰,然後再色陰。它生起的時候,一念妄動以後,一念心性剛開始是由識陰生起,因為它最微細。但是滅除剛好相反,滅從色除。我們在對治的過程,先破壞色陰,再破壞受陰,再破壞想陰。因為它是五層的,先破壞最外面那一層,就是色陰那一層。所以這個五陰越往裡面是越微細的、越深沉的,它離那個心性越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