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東傳震旦,主流乃是般若與淨土兩大法系並行交織。中國蓮宗祖師中,多有先以般若為先導,爾後導歸專修淨土者(如永明、蓮池、蕅益、徹悟等)。徹悟大師乃蓮宗第十二代祖師,以宗說俱通之資質,撰述此文,詮釋禪淨之要義及內在關聯,對現代淨業行人仍具有重大指導價值。

此篇文稿由三重法義展開。一者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二者空有雙泯雙存即本源心性;三者援引二祖法語以證空有不二。茲分述如下。

一、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

請看文句: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

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如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徹祖這段文句分述二層含義。

(一)空有二門互不相礙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中,依一心(如來藏心)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性空),二者心生滅門(緣起)。如何體認般若與淨土二門之法義呢?徹祖開示,了解般若,亟須體達真空。般若,乃是即緣起法而明瞭性空。意謂世間一切法,悉皆依因仗緣而生起,當體自性本空,乃至空空亦空,一空到底,無所有,無所得。般若系經典常表達為十八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第十八有法無法空,以是空法顯真諦,一空一切空,一法不立,畢竟平等。然雖自性本空而不妨礙緣起法(俗諦)。所謂不變隨緣。

又欲解了淨土,亟須體達妙有。淨土,乃是即自性本空而明瞭緣起。意謂寂滅一心,能隨染淨緣,顯現十法界。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雖緣起十法界種種因果境界,然其體性了不可得,當體即空。所謂隨緣不變。

般若之空乃是含有之空,是謂真空;淨土之有乃是含空之有,是謂妙有。如是真空與妙有二門,體用相資,皆各總攝一切法,互不相離相礙。

(二)空有二門迭互相成

空有二門不僅不相妨礙,且更相輔相成。何以故?般若性空,不生不滅,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無相之空如何體認呢?恰正可從緣起法予以體認,若非隨染淨緣,生起十法界依正諸法,從何而談性空呢。是故性空之理,正由緣起之事而彰顯。

又正因有性空不可得,方得緣起世出世間一切善惡染淨之法。若非性空,世出世間因果諸法並皆無從建立,是故緣起之事乃是性空之理而成就。若能了知理由事顯,事由理成,則可體達空有二門,不但不相妨礙,且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古德常云:森羅萬象,遍佈虛空。然以慧眼觀之,總屬緣起法,緣起性空,無相無所得。故云:「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又音聲喧天動地,亦屬緣起法,自性本空,寂爾無聲,故云:「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此與僧肇法師所云「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肇論·物不遷論》),可謂千里同風,同一鼻孔出氣。

證知淨土妙有與般若真空,乃一體兩面,相得益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空有相資。誠如阿彌陀佛開示建立淨土之偈云:「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佛說無量壽經》)此偈深刻地揭示出般若真空緣生淨土妙有之體用關係。

二、空有雙泯雙存即本源心性

請看文句:

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

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徹祖在這段文句中,精闢地闡釋般若淨土二門與本源心性的一體不二之關聯。意謂心生滅門(緣起)當下即是心真如門(性空),所謂不變隨緣(有),隨緣不變(空),空有同時,隱顯互存,便法爾自然顯現空有雙泯(雙遮兩邊)與空有俱存(雙照兩邊)之面目。空有雙遮雙照,同時彰顯,無有阻礙。空有雙泯是遮詮,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法;空有雙存是表詮,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法。泯存同時,即是第一義諦,禪宗稱為「向上一著」,教下稱為圓融不思議之不二法門。此絕待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亦即一切諸佛所證之一真法界。

是知釋尊一代時教,以遮詮宣說種種般若真空法門,無非顯示此生佛平等性具之本源心性。釋尊以表詮宣說種種淨土妙有法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真空門與一切淨土妙有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向回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殊途同歸,禪淨不二。

三、援引二祖法語以證空有不二

請看文句:

昔有人問雲棲大師云:「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云:「若然是兩物,即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前文正面闡釋空有不二法義竟,徹祖在此最後一段文句中,又援引二位祖師法語以證之。

蓮池大師乃蓮宗八祖,早年亦曾於禪門作參究功夫。出家後,行腳入京師,參遍融與笑岩二大老,皆有開發。過東昌,聞鐘樓鼓聲,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宿東昌謝居士家有感》)憨山大師拈作蓮祖悟道偈。

蓮祖曾作《禪關策進》,以顯禪淨雙修,不出一心。徹祖於此援引一段公案:昔有禪人問蓮祖:「參禪與念佛,如何得融會貫通去?」蓮祖回答:「若然是兩物,才用得著商榷融會貫通。」意謂參禪與念佛,本來不是兩物,還用得著融通麼。徹祖極口讚譽此教言:「旨哉言乎。」

又元朝中峰明本國師,於高峰原妙禪師座下,徹法源底。師雖單提向上,而復舉揚淨土,力勸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樂土。亦曾透闢開示:「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意謂般若真空,乃是含攝淨土妙有之空;淨土妙有,乃是當體即空之土。真空與妙有,本非兩物,亦無須融通。

誠如中峰國師偈云:「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淨土詩鈔》)彰顯禪淨不二、空有一如之奧旨。

徹祖援引兩位具眼善知識法語,最後總結云:般若與淨土兩門,既即唯一本源心性。此心性本自不生不滅,超凡夫情執,離三乘聖人之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故真空與妙有二門,不唯分無可分(一體故),亦且合無可合(非兩物故),分離與和合尚不可執取,何況可更討論二門或相輔相成,或互不相礙也哉。勉強置喙,頭上安頭,俱成戲論。

可見,由本源心性流現的般若淨土二門,非思量分別所能知。吾人信願稱名,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空有不二,全體真如,誠如徹祖偈云:「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念佛伽陀教義百偈》)冀諸仁者,於斯薦入,默契於心,深培蓮宗信根信力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