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采玉米」的譬喻

「八識」:八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八個識,在佛法裡邊,通常就說到六識,其餘的兩個識,不明顯說出,在阿含經、大智度論也是這樣,只有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邊有多提一點,唯識經論說得最多,就多說出兩個識。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成唯識論中說出好多比喻。其中主要的原因在那裡?就是關於生死輪迴的問題,我們修學聖道也需要有個阿賴耶識。究竟是怎麼說的?

其實說我們眼識乃至第六意識,我們日常生活很明顯的有這六個識的活動,但是它活動的時候,造成了一種業力,這個業力造成了以後,它儲藏在什麼地方呢?一定要有個地方儲藏它。

我說一個小小譬喻。我是出生在農村,倒沒種過田,但我看見過,在東北夏天時玉米熟了,人去田裡把玉米取下裝在袋子裡,拿回家蒸熟即吃,這個「袋子」是很平常的事。東北地方有熊,熊看人取玉米,它也去取玉米,取一個就夾在腋下,取另一個又夾起來,但手一鬆,前一個就掉了,取到最後,也只剩一個,因熊沒袋子裝玉米,玉米失掉,和阿賴耶識,和前六識有相同情形。

就是我們前六識,尤其是第六意識,它的活動力非常大。我們造生死業也好,我們修學解脫道,修學戒定慧也好,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隨時活動都有成績,但第六意識它本身活動完了,它就不管了。

我們睡覺的時候,如果不作夢,第六意識的活動就停下來,它就休息。睡醒了,第六意識再恢復過來。我們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也並不是長期的活動。儒家學者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句話「心不在焉」依佛法來講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要是不注意,眼睛雖然看,但等於沒看,耳朵雖然聽人說話,但等於沒有聽見。

第六意識要是不和前五識合作,它單獨在行動的時候,前五識就是沒有作用,雖然前五識也不是常相續,也是有間斷,第六意識也是有間斷的,這樣子。它在發生作用,造成的這些成績,它本身不保存,是由阿賴耶識來保存,做有功德的事情也好,有罪過的事情也好,都由阿賴耶識保存下來,保存以後,這個力量因緣成熟了,它會再發生作用,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如熊采玉米沒袋子裝,不能積聚。所以需要有阿賴耶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