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煥老和尚笑容可掬。

 即將到來的11月7日(農曆九月廿一),是本煥老和尚103歲的壽辰。11月初的深圳,清風中夾帶絲絲涼意,記者沿山路拾級而上,來到弘法寺最頂端的方丈室,探訪這位「佛學泰斗」。本煥老和尚僅著一件薄衫,右手還不時揮動紙扇,滿臉慈祥與微笑,憨態可掬的面容中散發出一絲童真……

【第一部分】

專訪

朝陽初上,綠樹疊影,眼看本煥老和尚103歲生日將至,記者擇日沿山路拾級而上,來到弘法寺最頂端的方丈室內,尋訪這位「佛學泰斗」。

早晨8點多鐘,他已經端坐著接待了4個多小時的香客。11月初的深圳,清風中夾帶絲絲涼意,而他僅著一件薄衫,右手還不時揮動紙扇,滿臉慈祥與微笑。

聞聽晶報記者來訪,老人欣然同意,看到有鏡頭瞄準他,當即輕輕拂開面前桌上的紙筆、挺挺腰身,對準鏡頭,憨態可掬的笑容散發出一絲童真……

數十年堅持凌晨4點多起床

(旁白:採訪正式開始前,老人親切地拉過記者,以一段歡快的「加持」,為記者送上祝福。他的侍者告訴記者,每天來此祈福的人絡繹不絕,盡管老人已是耄耋之年,但總是不辭勞苦,與來訪者結緣。)

晶報:本老您好,我們來給您祝壽了。您老人家身體好吧?

本煥:我自己講我的身體很好,醫生說我的身體什麼毛病沒有。為什麼很好呢?我講給你聽啊,我一天到晚,早晨4:18分起床,中午12點鐘休息,1:48起床,晚上9點鐘睡覺,然後再睡到早晨4:18分起床,這就是我一天的生活。

晶報:這個習慣堅持多少年了?

本煥:這個習慣堅持了很長時間,差不多幾十年。在9點到4:18分之間休息好了,還要修行,我們佛家講修身養性。

晶報:這種早睡早起是不是對您身體很有好處啊?

本煥:早睡早起有好處。你看我現在103歲,身體很好。你覺得我看著好不好呢?我今年103歲,出家81年,你看我像不像103歲?

晶報:不像、不像。

本煥:不像就好了,像就不好了。我準備要活到150歲。現在,很多事情沒圓滿。在這裡我要住到120歲,120歲以後就到後邊去了(記者註:相當於退休,不再參與寺廟事務,專心修行)。

晶報:您老人家到了103歲精神還這麼好,除了早睡早起,還有什麼長壽的秘訣嗎?

本煥:沒什麼秘訣,120歲以前我就坐在這裡,120歲以後就到後邊去了。為了利益眾生,結眾生緣,活多點好。

晶報:您怎麼看待生死?

本煥:有生就有死,這是沒辦法決定的。最主要,我們每個人要愛國家、愛社會、愛人民,佛家還要愛佛教。


本煥老和尚

每天靜坐接待香客上萬人

(旁白:數十年來,老人每天都花費幾個小時坐在那張椅子上,接待香客。即便是在生病的時候,他還曾一邊打吊瓶一邊面不動色地坐著,將插著針頭的手放在桌子下。老人說:大家都是來求平安的,他要把更多的祝福送出去……)

晶報: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看您,開不開心?

本煥:這是好事,這是非常好的事。為什麼呢?這是緣,他們有這個緣才來看我,他們沒這個緣就不來看我。這個緣不是今生有的,是過去多生多世結的緣,結到今生來看我。我希望這個緣從過去走到現在走到將來……

晶報:那您每天在這裡坐十多個小時,辛不辛苦啊?

本煥:沒問題(一改湖北方言,老人家略帶調皮地冒出句白話,引得周圍人都笑起來,他也開懷大笑),我習慣了。我中午睡兩個鐘頭,晚上再到9點,坐7個鐘頭,頂多休息兩個鐘頭。

晶報:您真了不起!

本煥:沒什麼,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事情。自立立他。

晶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如您的精神好啊。

本煥:沒什麼秘訣,我天天就是坐了。我的思想安定,身體安定,這樣就會坐得好。身體不安定,思想不安定,就坐不好。

晶報:都說生命在於運動,可為什麼您一直這麼坐著還能保持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呢?

本煥:我講給你聽,我天天也運動。每天吃過飯都會轉一轉。我的運動都是大的運動,走動的運動。

晶報:佛教裡講求坐禪、參禪,您覺得這是不是對身體也有很大的好處啊?

本煥:有好處,有好處,有好處。我出家81年,現在103歲,你覺得怎麼樣啊?

晶報:很好。

本煥:覺得好,那就學我嘛(大笑)。我好,你學了,將來也好了。

晶報:那麼打坐有什麼講究嗎?怎麼才能坐得住?

本煥:還是要思想安定,身體安定,才坐得好。思想安定,身體就會安定,思想是主要的。


每天上午9點左右,本煥老和尚都要聽人讀報。

對感興趣的報道,本煥老和尚會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

要思想安定首先要放得下

(旁白:採訪中,老人的笑容讓人印象深刻,即便是記者再三追問有關「思想安定」,老人家依然不嗔不怒,包容的笑容和智慧的回答,讓「不知道」的記者慢慢體會其中的「道」。)

晶報:參禪有什麼方法嗎?

本煥:禪宗強調一個「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從哪兒提起呢?從一個「不明白」上提起。當你在這個「不明白」上認真地疑起來,來回地參究,它就是止,就是觀,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

「疑情」起來之後,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參而自參。你越是參越想參,越參越高興,直到疑成一團,突然來一個桶底脫落。

晶報:您一直講「安定」,但我知道您的一生經歷了很多坎坷,是什麼讓您「安定」的?

本煥: 我在高旻寺修行7年,到五台山住了10年,這就是我身心安定的好處。我要是思想不安定就沒這個好處。再有,我在五台山走三步拜一拜,走三步拜一拜,拜了300多里路。到了5個台頂,又拜5個台頂,這就是我身體安定、思想安定的行為。

晶報:非常佩服您!

本煥:不要佩服,要佩服我就要好好學習。

晶報:但是,現在的社會相對浮躁,現代都市人怎麼樣才能做到您所指的「安定」呢?

本煥:人的思想都是複雜的。每個念頭,念念都不停,念念不停就是思想不停的原因,所以首先要思想安定。

晶報:怎樣才能學會思想安定呢?

本煥:放下……能不能放下了?放下就行了,放不下就沒辦法了(老人又蹦出來一句白話。)

晶報:那什麼叫「放下」?怎麼才能放得下?

本老:放不下的是什麼呢?是一個「我」字。「我」的家庭、「我」的妻子、「我」的兒女……什麼都是「我」,全部都是為了「我」,我們大家都死死抱著這個「我」,放不下這個「我」,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夠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

花心血寫好文章也是功德

(旁白:老人多年來保持一個習慣,早上9點左右,先讀一份《參考消息》,再選讀其他報紙,除佛學外,他最關心的就是國內外的時事。)

晶報:您這一生的目標是什麼?

本煥:我們出家人講求用功辦道、了生脫死,這就是我最大的目標。

晶報:那您覺得您這一生幸福嗎?

本煥:(一開始聽成辛苦,老人說「不辛苦」)我覺得沒什麼幸福不幸福,我一天到晚就是經經常常地做了。好是這樣,不好還是這樣。

晶報:佛教裡邊什麼才是幸福?

本煥:學佛的就感覺佛學好,不學佛的就感覺不到佛教的好處。

晶報:我們都非常敬重您,您有沒有什麼話送給我們晶報的讀者?

本煥:你們這個報紙一定花了很多心血,國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都寫到報紙當中。你們寫的文章,用了很多心血。用很多心血,你們這個文章才能寫得好。你們寫好文章,大家看到,這就是你們的功德。做得好,功德就更大。

晶報:謝謝您!

本煥:我希望你好好學,學得好了好好地做,做好了,將來對國家、對人民有好處。

晶報:祝您身體健康!

本煥:謝謝!

【名詞解釋】

桶底脫落

桶底脫落是禪宗很出名的公案:某天,清了禪師到廚房看弟子們煮面,忽然面桶的底掉了,整桶面全掉了出來,眾人見狀都說很可惜,可禪師卻說:「桶底脫落是件好事啊!各位為什麼煩惱呢?」意為桶底都掉了,桶中什麼都沒有,而且東西再也裝不進去了。之後禪宗常用「桶底脫落」來比喻恍然大悟的境界。

【第二部分】

特寫

與《參考消息》相守近半世紀

本煥老和尚每天堅持讀報,數十年如一日

採訪當日,記者在方丈室外靜靜觀察。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裡,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並不時有人跑到本煥老和尚跟前請求「加持」,祈求「發財、陞官」,4平方米左右的方丈室內,持續著喧囂。直到9點左右的讀報時間,房間才能安靜下來,本老也得以靜享一份屬於自己的空間。

「今天的報紙講到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係……」先是侍者湊到本煥老和尚耳邊,拿出一份《參考消息》,從頭到尾讀一遍,這是每天的第一份「讀報功課」,據說,這一「功課」已經堅持了數十年,《參考消息》已然成了他的一位老友。

此外,當天記者還偶遇一位年屆8旬的老先生,主動上山來給老和尚讀報,只見他還事先仔細地對報紙進行了剪切,老和尚聽起來也很認真。

「薄熙來在重慶打黑,說要打黑到底。」只見老先生拿出一份《香港商報》,湊到老和尚的耳朵邊上。本老默默地聽著,很認真。「厲害。」他輕聲回應,傾聽的姿勢並不變。隨後,右手在桌上拿起放大鏡,將臉湊到報紙前,仔細地看起大標題。接著,老先生頗有默契地拿過報紙繼續讀,老和尚繼續聽。每到關鍵部分,老先生還有意識地略做停頓,此時老和尚也會意地點點頭。

在聽到其中的一個涉黑人員竟然有市人大代表的身份時,本煥老和尚右手食指向前有力地頓了頓,輕嘆:「解決這些問題很不簡單,很不容易,要中央大力支持啊。」老先生頻頻點頭,一時間,方丈室內充滿了和諧融洽的氣氛。

【第三部分】

手記

洗臉水剛夠濕潤毛巾

本煥老和尚自身簡朴心懷蒼生

「你不要問我一些佛家的大道理,有什麼問題,你可以盡管問。」當記者懷著忐忑的心情接近這位103歲的「佛學泰斗」,提出要請教「佛學與養生」的問題時,面對懵懂的記者,老人慈愛而詳盡的回答讓記者釋然,他不時穿插在談話中間的開懷大笑,更讓整個採訪充滿了愉快。

慈祥而智慧,可敬更可親,很多接觸過本老的人,都有這樣的共識。而與他更親近的人,感受更深。正在籌建萬佛堂的相先生與本老相識甚久,本老的節儉讓他印象很深,「洗臉水,只要足夠把毛巾濕潤就可以了,」吃飯時,掉在自己面前的米粒,他都會認真地撿起來吃掉,菜吃得也相當簡單,為了避免浪費,他總是把素菜放在小碟子裡,吃得乾乾淨淨。「就連小小紙巾,他都要撕成兩份使用。」

就是這樣一位極盡簡朴的老人,對慈善事業從來毫不吝惜,每遇大的災難,必出手援助。其中,僅在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害中,他就以個人和弘法寺名義向災區捐款300萬元。

「我一個百歲老人,睡覺只要一張床,飯有三頓,房有一間,穿衣有幾件袈裟就夠了,十方供養的還是要回報給十方。」在一次談到佛教與慈善事業時,老和尚這樣說。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老和尚說,這就是他今生的志願,並已親手寫成匾額,掛在了方丈室內的顯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