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萬緣放下單提佛號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家講的是,如何打好這次佛七。

要想打好佛七,必須萬緣放下,至誠懇切單提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不過要想提起佛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念佛時,你必須經常用功觀照,使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來。如果在念佛心中,還想其他的事情,還雜有其他的妄想,那便不是單提一句佛號了。

你心中若想其他的事情,雜有其他的妄想,那便是種下娑婆因,娑婆因也就是苦因。如果你能放下這一切,而能單提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那便種下西方因,西方因也就是樂因。

所以大家若能萬緣放下,至誠懇切單提一聲佛號,現前當來,必得離苦得樂。唯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才能救我們脫離娑婆之苦。

為甚麼說娑婆的一切皆是苦呢?因為娑婆的一切,皆是無常的,無常故苦。生是無常,老病死是無常,故生老病死皆是苦。愛別離是無常,乃至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是無常,所以皆是苦。

你不要認為你有很好的職業,很美滿的家庭,很豐富的財產,很美好的年華,甚至很理想的希望。因為這一切都是無常,所以必然的結果,你的職業將失掉,你的家庭將離散,你的財產將為別人所有,你的年華將消逝。甚至你的希望,將因無常而實現,也必將在無常中而逝去。

所以娑婆的一切,沒有那一點是靠得住的,都是無常的,都是苦的。如果你能看破這些,才能萬緣放下。

或者有人會說,你這種看法是消極的。其實他錯了,如果能看破無常的人,才是真積極。看不破無常的人,才是消極呢。

怎麼知道呢?因為看破無常,不是讓你消極退縮。而是要你心地清淨,不生貪著。如果你對世間一切,只管成其事功,而不生自私貪著心,那是崇高的道德。所以是最積極的。如果你看不破無常苦,而對世間一切產生自私貪著,勢必損人利己,無功德可言。所以是最消極的。

譬如說,你如果看破無常苦,不生自私貪著心,對父母必然孝,對國家民族必然忠,對朋友必然信義,夫妻之間,必然敬愛如賓。如果夫妻之間,互起自私貪著心,勢必造成兩種情形,第一種是重欲而不重義。第二種是各懷各的想法,同床異夢。

所以如果能看破無常苦,不自私貪著,才能仰承佛旨,慈悲一切。

相反地你若看不破無常苦,而產生自私貪著心,勢必不忠、不孝、不仁、不愛、不信、不義。乃至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為甚麼呢?因為與人相爭嘛。

簡單說一句吧,如果看不破無常苦而生自私貪著心,禮義廉恥,四維八德,勢將皆無。看不破無常苦,而生自私貪著心的人,四維八德被他一掃而光,能說是積極嗎?看破無常苦,而不起自私貪著心,四維八德皆得成就,能說是消極嗎?

所以認為‘無常苦是消極的看法’,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他不知道無常苦的真義,在使眾生放下。放下甚麼呢?放下自私貪著心。所以佛依世諦說無常苦,依第一義諦說空無我。

大家知道自私貪著的病根在那裡嗎?他的病根,在於有‘我’。一切的苦,都是從‘我’而出。

有‘我’,就執著「我所’。所謂‘我所’,便是‘我的’。貪著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於是放不下,由於放不下,苦便產生了。

‘我’和‘我的’,從那兒起的呢?從我們貪著有‘身’,執著身見而來的。

你們可知道,你這個身,是業報身,是六道身。正因為自私貪著而有。有了這個身,就有冷苦熱苦,飢餓苦,苦苦,壞苦,行苦等一切苦。

所以佛法要我們看破,看破甚麼呢?看破一切世間法無常苦。看破以後,自然便不自私貪著。不貪著叫做放下。放下甚麼呢?放下業報身心我執。你認為的‘我’,是六道正報。你認為‘我的’,是六道依報。大家放下吧!放下六道中五陰身心,放下六道中的依報。這樣萬緣放下,才能單提一聲佛號。

放下以後,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蓮華化生,實在說,就是法身。所以他不受苦,也不分別樂,稱為極樂。

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得大自在。所以學佛人有一句話,看破,放下,自在。

所以怎麼才能單提佛號呢?必須要看破放下。怎樣才能看破放下呢?必須要知道無常苦。這樣才能厭離娑婆苦,欣往西方樂,提起念佛心了。如能往生西方蓮華化生,便可得大自在。

可是大家要知道,要想得蓮華化生,便一定要放下你現在的六道業報身心,六道的正報與依報。

所以印光大師,教人念佛要放下。放不下就是地獄,因為它是六道嘛。放得下就是極樂。

所以我們念佛策勵自己,一定要有一種想法,就是,如果我放不下這個六道身心,就要下地獄了。這種苦,唯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我。這樣,你一定能至誠懇切提起佛號了。

各位!放下吧!不要再生貪著。世間人都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何況我們學道的人呢?所謂無求,就是放得下。

大家明白了這種道理,再不要受一般人的欺騙,說‘學佛是消極的’。希望大家,這七天中,要萬緣放下,至誠懇切,單提一聲佛號。

第二天 清淨心除煩惱至誠心起佛號

昨天和大家講萬緣放下來念佛。今天要和大家講‘清淨心除妄想除煩惱,至誠心起佛號。’

妄想也名煩惱,約因叫妄想,約果名煩惱。

除去煩惱以後,心才得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念一聲是一聲。

大家靜坐的時候,可以起起觀照,看你這聲佛號,是不是從清清淨淨心中起來的。恐怕大家從清淨心中起的佛號,三聲兩聲都沒有。如果你真能從清淨心中,單起一聲阿彌陀佛佛號,如果能維持二十分鐘,你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大家回家以後,也能這樣用功修行,保證你念佛有進步。

所謂願同念佛人,往生極樂國,便是指清淨心中,至誠起佛號的那種行人。

現在我們回頭講,煩惱究竟有那幾種?凡夫有凡夫的煩惱,聖人也有他微細的煩惱。我們不談聖人的煩惱,現在來談談凡夫的煩惱。

凡夫起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從習氣上起的。一種是從現前起的。

現前起的,就是對當前環境而起的煩惱。這種煩惱又叫做正使。

習氣的煩惱,往往你不感覺。譬如你念佛靜坐,稍微有一點靜意的時候,偶而有一種悲哀的感覺,或是煩躁的感覺,這都是習氣的煩惱。心不靜時,它不容易現。譬如看電影聽戲,很熱鬧,心情不寧靜時,它不容易現。寧靜時它便容易現了。

白天現時比較少。其實是白天現時,你不容易觀察出來而已。夜晚現時,比較明顯。最怕你夜靜更深睡醒一覺,這種習氣煩惱一起,你就別想再睡了。

這種習氣煩惱,連聖人也有,不過微細而已。這種煩惱,在我們五個鈍使裡面,所以聖人也難免。像勝鬘經中說,阿羅漢的煩惱,如人掌劍來刺。縱然被刺的危險已除,可是他餘悸猶存。比方說流氓要打我們,雖然警察已經把流氓捉起來,可是我們心中還害怕,那就是習氣煩惱。

究竟習氣煩惱和現前煩惱有甚麼不同呢?舉例說吧,當風吹樹搖,幌來幌去,那叫作現前。等風停了以後,還有一種餘勢,使樹幌來幌去,那叫作習氣。

再說現前煩惱,是對境而起的。譬如看這件事不對,那件事很如意。看這個人順心,那個人不遂心。這都是現前煩惱。

再像你剛找到一件新工作,起初感覺很有興趣。但是工作久了,又感覺厭倦勞累。乃至喜新厭舊,都屬於現前的煩惱。

詳細分析起來,習氣煩惱,也是從現前煩惱來的。習氣煩惱,不過是現前煩惱種下的種子而已。

這兩種煩惱,都是從業而生。習氣煩惱的根是無明,他的起處有四個。現前煩惱的根也是無明,起處有六個。這四個和六個,解說太多了,我們不能細講。僅僅可以告訴大家,習氣煩惱最重要的一個起處是‘貪’。現前煩惱最重要的起處是‘身見’。我昨天叫大家萬緣放下,就是放下貪慾和身見。真能放下,就得自在,得往生了。真能放下貪慾和身見,才能真正念佛。要不然,念佛僅是修舌根。

念佛法門,與其他法門不同。其他法門,直說放下這兩個煩惱,而無方便。所以凡夫很難辦到。而念佛法門,便方便多了。如果你能放下這兩個煩惱,自然能至誠念佛。相反地,你若能至誠念佛,自然也能放下這兩個煩惱。

所以清淨心除煩惱,固能至誠心起佛號,而至誠心起佛號,也能清淨心除煩惱。所以大家可以辦得到啊。

我告訴大家,應該怎樣念佛。安逸的時候,固可清清淨淨地念佛,可是當你起大煩惱大悲痛的時候,或是親人亡故了,或是遇到很大的困難,如果你能至誠懇切念佛,煩惱悲痛自然減輕消除。不相信,你可試一試。

清淨心除煩惱是自力修。至誠心起佛號是他力修。念佛法門,就貴在自他二力成就。

回頭再來講,怎麼才能作到這一步呢?要想作到這一步,平時就要放下我人之想,是非之想,好惡之想。好是我喜歡,惡是我討厭。

但是要你放下我人、是非、好惡,並不是要你不辨我人是非好惡。而是要你雖然明辨我人,卻不隨我人轉,不因我人起煩惱。不為境轉,不生煩惱,才能一心念佛。然而怎麼才能不隨境轉,不生煩惱呢?只要你於我人不起憎愛二心,便可不隨境轉,不生煩惱了。也就是說,於我人不起憎愛二心,便可一心念佛了。

放下是非也是一樣。不是要你不辨是非,而是要你雖明辨是非,卻於是非不起憎愛二心。

好惡是人之常情,對於清淨的東西,人人都喜歡,對於污穢的東西,人人都討厭。可是只要你對淨穢不起憎愛二心,就可以放下好惡之見了。

這樣放下一切,放下憎愛心,不取相分別,你才能至誠心起佛號啊!

以這種至誠的念佛心,對待我人不起憎愛,對待是非不起憎愛,對待好惡不起憎愛。那就叫清淨心除煩惱了。

禪宗說這種修行法門,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菩薩便叫不變(念佛一心)隨緣(不生煩惱),隨緣不變。

我們修念佛法門,也是一樣。一天二六時,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作到‘一心念佛,不生煩惱。不生煩惱,一心念佛。’

我們念佛要念到,以此念佛心,對我人是非好惡,乃至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起憎愛二心。以此不起憎愛之心,才能一心念佛。

憎愛二念存在於心中,定落三塗六道。如果一天二六時中,總是佛號在心,命終定生佛前。

修淨土的念佛人,對這種境界,另有個名稱。不叫‘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不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它叫甚麼呢?它叫‘念佛心打成一片’。

希望大家用功念佛,一定要念到念佛心打成一片。那樣一定可得往生。

第三天 六根清淨一心念佛

這支香又要和大家講幾句話,希望大家靜心地注意聽。

說來說去,念佛法門總是要對治煩惱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對治煩惱,這樣才能往生。

不管甚麼煩惱來,總是盡量地念阿彌陀佛,用一聲佛號繫心。這樣,任何煩惱都會慢慢地消逝。

經上說,其他的三昧,只能對治一種煩惱。對治貪的,不能對治嗔。對治嗔的,不能對治貪。唯有念佛三昧,能對治一切煩惱,一切罪障。

如果你把佛號念得純熟,念得好像銅牆鐵壁一樣,便不會被任何煩惱所破,而能破盡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好比金剛一樣。所以念佛三昧,又叫作金剛三昧。

它的功用,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作般若波羅蜜。

所以各位有煩惱的時候,盡管一心念佛。不管甚麼煩惱,都會被消滅的。所謂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會,小孩子也會。所以比金剛三昧,般若波羅蜜,方便得多了。

不過煩惱來時,你要至誠懇切念佛才行。如果念佛不誠不切,不但破不了煩惱,勢將被煩惱所轉。

至誠念佛時,人家罵,我聽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給不好樣子看,我看不見,心空空的。所謂裝聾裝瞎。

雖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始終不離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離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轉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

有些人不明這種道理,偏偏要空法不空心。不知道不空心,則我見生。但空法,則三寶滅。有人說‘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是顛倒執著。

你說‘不念佛,心就是佛。’那麼我也可以說‘你不念餓鬼,心就是餓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這種說法,是撥無因果的。他不知道心淨則佛土淨。心若念惡,則地獄餓鬼畜生相現。心若念善,則人天相現。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現。如果說‘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獄,心就是地獄。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那麼法界緣起,勢被破盡,三世因果皆歸斷滅。

所以心要是不空,就增長我見。要是但但的空法,輕者落入無記,重者墮入斷滅。徹底說起來,空法的人,也是‘我見’作祟。如果不起我見,必不見於空,也不見於不空。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也可說和一面鏡子一樣。你罵你打,鏡子都能照出來。你走了以後,鏡子裡一點影相不留,還是清清淨淨的。這叫作大圓鏡智。

你不要認為人家罵,你聽不到,人家作臉色你看不見,就是傻瓜。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

如果人家罵,你也相罵,人家作臉色,你也擺樣子,那叫識心造業。那樣你會被業所繫,受苦的。你把苦因當作適意,豈不是傻瓜嗎?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甚麼都能包容,而任何甚麼都不能染污他。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人的心,要以這種境界為標的。

大家看到太虛空嗎?劫末的時候,大火燒到初禪天,雖然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火,卻一點沒被燒著。大水淹到二禪天,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水,但他一絲沒被濕著。大風吹垮了須彌山,一直吹壞到三禪天,太虛空容納了大風,卻絲毫沒被吹動搖。

要是念佛人也念到這種地步,苦來容苦,樂來容樂,如意不如意來皆能容納,卻不被其所動,就和太虛空一樣了。

這種境界,老祖師有一句話,就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

這種境界太高了,這是所謂‘用大圓鏡智導發境智’。不是凡夫所能辦到的。不過凡夫也可從淺近處修學,怎麼修學呢?就是不看外境,不聽外境,不為外境所轉,裝聾裝瞎,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為甚麼說這種境界太高了?因念‘阿彌陀佛’是‘境’,也名為‘法’。我們能念佛的‘念’,叫作‘智’,也叫作‘心’。約心和法來說,便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種道理,因為今天時間不多,暫且不談。我們今天談談境和智。

我們能念佛的那一念,叫作智。所念的阿彌陀佛,稱之為境。佛本是無,心念故有。心本是無,佛起才有。所以我們的念佛‘心’,是阿彌陀佛佛號所起的,如佛不起心,此心必是殺盜淫等惡緣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時佛也不是獨立的,因為心念才有。如果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現其他各種業道。所以心不孤起,佛緣起心,佛不孤起,心緣起佛。因為這種道理,我們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絕無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稱之為智境;佛起心,稱之為境智。可是當我們用智去照境的時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正是阿彌陀佛起我們這一念的時候。

阿彌陀佛起我們的這一念,叫作‘境智’。我們至誠懇切念佛,必能引發境智。如果引發境智,那便是阿彌陀佛與我的念佛心,起相應了。相感則通,佛與我心相應,才能往生淨土。

阿彌陀佛怎麼和我相應呢?如果得到相應,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了。我們可以現前見佛,也可以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或臨命終時見佛,或命終以後生到西方見佛。這都叫作修成功念佛三昧。

所以我們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啟發這種境智。十方世界的眾生,可以用四種智導發這種境智。

第一輩的眾生,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用此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如文殊、龍樹等)。這輩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定生常寂光土。隨其大悲心願,也生到實報莊嚴土。他們是以大圓鏡智,導發境智,所以說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辦到的。

第二輩眾生,在十方世界他們的國土中,以平等性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他們生到西方,生在實報莊嚴土,也可分證寂光。(無時間解說,只可從略)。

第三輩眾生,於十方世界,以妙觀察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他們生到方便聖居土。(我們也從略)

第四輩眾生,就是我們大家了。一切愚癡凡夫,甚而言之五逆十惡。只要真心念佛,至誠懇切,皆可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我們是怎麼導發境智的?我們是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

甚麼是成所作智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這個五根,僅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摻雜分別心和邪念。

譬如見色,只分清楚紅的黃的,沒有憎愛二心。分別色不起憎愛二心,叫作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這樣,你的眼識,便轉名成所作智。所以念佛人,就要裝瞎,見一切色不生憎愛二心。耳鼻舌身,也如此。

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憎愛二心,就轉識心而為成所作智了。這種成所作智,雖然凡夫能夠修習,但其功德與大圓鏡智是相同的。

這是我們念佛,用功的要緊處,大家應特別注意。

這七天一定要五根清淨,用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定可往生。

講起來似乎很深,但是作起來卻很容易。你眼睛不亂看嘛;耳朵不亂聽,只聽佛號嘛;鼻子不亂嗅,只聞旃檀香嘛;嘴巴不亂說話,只念佛號嘛;身子不亂起其他觸念嘛。這還辦不到嗎?

這樣念去,叫作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慢說七天如此,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阿彌陀經不是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嗎?

不要說你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也得往生。別說十念,就是三念如此,也得往生。別說三念,就是一念如此,也得往生。

不過所謂一念,是指臨命終時,最後一念而言。不是我們現在這一念。因為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再沒有後念了,所以能往生。如果還有後念,便要隨著後念走了。所以我們現在縱然念出清淨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後念,後念一起,便又隨著後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所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就是要你守護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這樣才能導發境智,導發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極樂。

如果你的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娑婆受苦了。如果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是轉識成智。我們念佛念到這種地步,往生西方極樂,就沒問題了。便可生到凡聖同居土中。

初果以前的聖人,和我們一樣都生在凡聖同居土。二果聖人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是三果聖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聖同居土。功德力高的,便可生到方便聖居土了。

可是我們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可參與常寂光土。為甚麼呢?因為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嘛。正因為你裝聾裝瞎的時候,不是和大圓鏡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嗎?

所以你不要認為裝聾裝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慧者呢。既然裝襲裝瞎和大圓鏡智都有一分相似,其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就不用說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攝起來,莫使他落入五欲,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你這樣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如果你念不到,那只怪你沒有誠願,自打閑岔,不怪別人。

現在大家用功念佛。

第四天 信願念佛

今天要和大家講,念佛要具三種心。這是出於觀無量壽佛經。第一是直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迴向發願心。這三個心合起來講,都不出於信願二字。

信是信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願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阿彌陀佛。再加上念佛叫作‘行’,這便是信願行三資糧。

如果念佛而沒有信願,那是白念。往生與否,看你信願有無。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念佛工夫的深淺。

直心就是質直心,就是至誠懇切心。這個心不彎不曲,沒有虛沒有假。所以我們念佛時,要經常起觀照。堅持地照顧那一聲佛號,務必使它發自於心,出之於口。也就是口與心一致,心口相應。如果口念佛,心不知跑到何處去了,那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的口和自己的心都不相應,又怎能和阿彌陀佛相應呢?

如果你口念佛,心也念佛,心口如一,定蒙阿彌陀佛加被。

第二個是深心,甚麼是深心呢?善導大師說,深心就是信心。如果你要求生天,那個不深。如果要求成二乘聖人,那個心不深。唯有要求成佛,要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才是深深之心呢。

所以我們的念佛心,一定要求生到西方,見到彌陀。如果不生西方不見彌陀,此心此願誓不罷休。這樣念佛,定能得到成就。

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甚麼是迴向心呢?就是把我們一切功德,統通迴向西方,願生西方。所謂迴向,就是把你的願力注向西方。

現在我們順便把迴向解釋解釋,要不然大家不清楚。要知道,一切功德從迴向生。善導大師說,迴向發願心,就是菩提心。

譬如說你賺了錢,願養自己的父母,那是把功德迴向給父母。或者賺了錢,願養妻子兒女,那是把功德迴向妻子兒女。或者幫助貧苦的人啦窮親友啦,那是把功德迴向他們。或者供養三寶,那是把功德迴向三寶。如果誰都不管,只顧自己吃好的穿好的,雖然是消耗福報,但是勉強還算迴向自己。最可憐有些人,賺錢統通鎖到箱子裡,連自己都不舍得用,那便一點功德沒有了。所以有迴向便有功德,不迴向便沒功德。

我們把一切功德,迴向願生西方。就是給討飯的一塊錢,你也發願迴向西方。願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或者為三寶掃掃地、作作事,也默默發願,願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凡有迴向,皆願生西方。不迴向人天、二乘,乃至菩薩。決定心願生西方,願見彌陀。仗此一念,定得往生。

所以說念佛一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是怪你沒有真信切願。如果真信切願,必定往生。

為甚麼呢?因為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要論心的話,全佛都是心。要論佛的話,全心都是佛。全佛都是心,所以心外無佛。全心都是佛,所以佛外無心。也就是說佛不異心,心不異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二不別,不可偏求。由於這個道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中之佛。我的念佛心,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中之心。

佛是法界佛,心也是法界心。所念的佛,橫遍豎窮不可思議。能念的心,也橫遍豎窮不可思議。所以心與佛,不二不別。約佛而言,是我的心佛。約心而言,是我的佛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佛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

如果妄起分別,妄生思議,向心外求佛,或向佛外求心,那都是魔。

怎樣才能念到這種地步呢?就是直心不曲,深心不退,迴向發願,一心念佛。念到天地唯有一聲佛號,便成功了。

偏偏有些不正見的人,於不思議中妄生思議。他們執著說:‘我們不必念西方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假的呀,我們自己性中本具有佛嘛。’

他們不知道性中不僅具有佛,實在是‘性具十法界’。心念天,就具天法界。心念人,就具人法界。乃至心念地獄,便具地獄法界。所以心念佛,便具佛法界。

法界須借因緣起。如果說不念佛,性就具佛法界,或者不念地獄,性就具地獄法界,那是破壞緣起。既破緣起,就破了法界,歸於斷滅。

還有人說:‘唉呀,不必念阿彌陀佛。我們心就是佛,你念阿彌陀佛,是向心外求佛呀。’

那麼我們要問:‘你說我念佛是心外求佛,你不念佛,豈不是佛外求心嗎?’

如果向佛外求心,也就反射出‘心外有佛’。如果心外無佛,又怎麼能離佛而求心呢?

如果說心外無佛,那也就是說佛外無心。因為心佛不相外嘛。

所以心與佛不二不別,不可以凡情見妄生分別。此法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說有說無,都是我見。如果離開我見,便不見有,也不見無了。

既然全心是佛,就不可說‘有’心,因為全心是佛嘛。既然全佛是心,就不可說‘無’心,因為全佛是心嘛。

既然全心是佛,就不可說‘無’佛,因為全心是佛嘛。既然全佛是心,就不可說‘有’佛,因為全佛是心嘛。

所以念佛法門,最為圓頓,不可思議。正如般若經所說‘無所有,不可得。’無所有,是於有無所有,於無也無所有。不可得,是不可得於有,也不可得於無。

因為這個原因,念佛三昧,又名般若波羅蜜,也叫作金剛三昧。

希望你們年輕人,能發大心,深入淨土法門,宏揚淨土法門。

全佛是心的時候,謂之佛知。全心是佛的時候,謂之佛見。而佛知佛見,都不可思議。為甚麼呢?因為心與佛都是相待緣起,無所有,不可得嘛。

有些‘我見’的人,偏偏要以思議心,於佛知佛見中,另立自己的‘我知我見’。這麼一來,他就妄見‘有佛無佛,有心無心。’了。

正應了楞嚴經所說的:‘知見立知,皆無明本。知見無知,斯為涅槃。’了。

我們講得太深了,這麼高這麼深的淨土法門,我們凡夫怎麼修呢?告訴你,只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就能辦到。

所謂成年人走路,能跑能跳。我們凡夫猶如小孩子,小孩子走路,必須扶著牆。我們要扶甚麼呢?我們要仗一句阿彌陀佛的扶持才行。

不要怕這麼深的道理,你只要萬緣放下,不計我人是非好惡,至誠懇切,清清楚楚念阿彌陀佛,這麼深的道理,也不出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呀。

這就是所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只要你以信願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等有一天你念到心開見自性佛,這些道理不但明白,並且可以都證到了。

現在大家至誠懇切念佛,求阿彌陀佛加被吧!

第五天 關閉六窗

今天我們要講,念佛人一定要閉六窗。這樣才能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才能得念佛三昧。

所謂六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但是淨土法門須閉這六窗,其他法門也一樣要閉這六窗。不過其他法門是以自力閉六窗,而淨土法門是以念佛心閉六窗。

眼耳鼻舌身意六窗,可分成兩部分來說。眼耳鼻舌身意五根為一部分,意根單獨為一部分。

所謂閉六窗,不是要你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而是要你,雖然看聽嗅嘗觸,但是意根卻不失正念。所以訶梨跋摩尊者說,非是不看,而是正念現前。

甚麼是正念呢?正念就是佛念。眼看色要佛念現前,耳聽聲乃至意念法都要佛念現前,那便是閉六窗了。所以念佛心一起,便可攝住六窗。

如果僅閉眼塞耳,而不起正念,勢將心更亂,妄想更多。所以瞎子聾子的念頭,動得更厲害。

起正念,是從意根下手,凡夫作起來不很容易。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眼不可邪觀,要看就看佛像。否則便應垂簾低目。耳不可亂聽,只聽佛號。鼻舌身意也如此。不相信大家可以試一試,真能這樣,你的心不久便可定下來。所以目不邪觀,耳不邪聽,鼻不邪嗅,口不雜話,身不邪觸,意不邪念,便可正念現前了。

攝六根的方法,最好是用念佛心。一聲佛號,發自於心,出之於口,入之於耳,還之於心。如此念念相續,自然不起憎愛二心。於是眼於色不起憎愛,耳於聲不起憎愛,乃至於鼻於香,舌於味,身於觸,意於法,都不起憎愛,這樣六窗便閉住了。

如果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不起憎愛二心,這便叫作成所作智。如果眼耳鼻舌身都起憎愛,那便是五根落入五欲了。

所以佛在經上說:‘汝等比丘,當好護根。莫令五根,入於五欲。’

所謂五欲,就是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而所謂貪,便是起憎愛二心。

當時比丘護根之法,多是自力。我們現在以念佛心護根,是以自他二力。

五欲是屬於現前的,對境馬上就起。是屬五利使所攝。這五種使,對境就起,所以稱之為利。五種利使便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時間不夠,不能和大家細講。

五欲對境就起,但是起過了就滅。譬如眼對色便起憎愛,但是色沒有了,憎愛也就隨著滅了。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皆是如此。所以五欲屬於‘作’法。遇境便起作用。

既然五欲屬於作法,而作法不能常作,如果常作,便是不起作了。譬如遇到紅色,眼便起作用見紅色。紅色沒有了,紅色之見也就隨著滅了。如果紅色之見,不管對境不對境,常存著紅色之見,勢必不能起作,再見別的顏色了。所以作法是有起有滅的。而五欲便是有起有滅。所以稱之為成所作智。

但是五欲既是有起有滅,然而法滅了,怎麼能再起‘作’?如果法滅了,還能再起作,應該人死了還能夠再活。所以這是不合道理的。但是五欲滅了,明明能夠再起作用嘛,這是甚麼原因呢?

因為五欲入於第六意識叫作五蓋,五蓋是隱藏在鈍使裡頭。所謂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五蓋是五欲的根。它是屬於‘無作’法。所以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就是說,它是隱藏在第八識裡。等到五根對外境,他便支使五根起作用了。所以五欲雖滅,它卻不滅。因為五蓋的原因,所以五欲滅了,還能再起‘作’。

五蓋在第八識中蓋住真如法性,所以稱之為蓋。五種蓋是甚麼呢?是貪慾蓋,瞋恚蓋,掉悔蓋,疑蓋,和睡眠蓋。

第一貪慾蓋。五根貪五塵,時過境遷,貪慾便滅了。貪慾雖滅,但是貪慾蓋沒滅。於是再遇新的因緣,五根還可再貪五塵,一貪再貪,不休不止。

第二瞋恚蓋。五根對五塵起瞋恚,時過境遷,瞋恚欲便滅了。但是因為瞋恚蓋的力量,瞋恚欲滅了以後,還可再起瞋恚。

第三掉悔蓋。掉是掉散,悔是因為掉散而生熱惱。五根對五塵,容易掉散。但是時過境遷,掉散便滅了。舊的掉散滅了,新的掉散又起。但是舊的掉散滅了,滅法不能再生。所以新的掉散,絕不是從舊的掉散來的。那麼它是從何處來的呢?是從掉悔蓋中來的。

第四疑蓋。對正法不信叫疑。對境則疑生,境過則疑滅。因為疑蓋的關係,所以對新境時,可以再疑。

第五睡眠蓋。本來睡足以後,便可睡意全消。但是由於睡眠蓋的關係,可以再起睡意。所以說睡眠是無明。

所以五蓋是五欲的根。修行人一定要除五蓋,好像剪草一定要除根。淨土法門,便是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蓋。

念佛心清清淨淨便是‘定’。心清淨便不起憎愛,那便是慧。要想念佛心清淨,就須持戒。閉六窗便是持戒。這樣便叫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所以念佛心,可得成所作智。

大家在社會裡,學點技能,學點世間學問,那叫世智辯聰。如果了解點出世道理,但是一點定力不修,只顧舌根談論,實際上無絲毫受用,那叫狂慧。

狂是狂亂的意思,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佛說有慧無定是狂慧,有定無慧是外道。

如果起觀照,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叫智慧。但是這種智慧,稱為幹慧。就是說其中沒得定水,也就是說沒有定力。

但是大家要明白,難道說這四種觀慧當中,一點定功沒有嗎?有是有,但是很少。因為太少了,所以說沒有。

譬如我們吃菜,炒菜的時候,放的鹽太少。我們會說‘菜裡沒有鹽嘛’。不是沒有鹽,因為鹽太少了。

再譬如雨太小了,只落幾個小雨點兒,我們說沒有雨。不是沒雨,只因小雨不稱之為雨而已。所以少有定,不得謂定。

以念佛心發的智慧便大了,因為它是定慧具足的。念佛心清淨,稱之為定。心清淨必無憎愛二心,這稱之為慧。定為慧之體,慧為定之用。說定時,慧全是定。說慧時,定全是慧。這叫作淨念相繼。慧在定時曰淨念,定在慧時曰相繼。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怎麼攝六根呢?用念佛心。六根一攝,自然淨念相繼。

念佛心怎樣攝六根呢?現在我們來試試看。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

當你念佛的時候,必須發自於心,出之於口。念得字字分明。同時再入之於耳,還之於心。要聽得清清楚楚。現在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

相信你念得清楚,舌根就攝了。聽得清楚,耳根一定也攝了。心裡的佛號,清楚明白,意根也攝了。至於眼鼻身三根,一定也都攝了。為甚麼呢?因為有目如不見,有鼻如不嗅,有身若不觸。這不是以念佛心都攝六根嗎?

以念佛心都攝六根,便是淨念相繼。因一念攝,則一念淨,念念攝,則念念淨。如果念念如此,你就得到念佛三昧的法味了。

大家應該徹底認識念佛法門,如果能以念佛心攝六根,使淨念相繼,便可縱貫四智,橫徹四土。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土便是凡聖同居土、方便聖居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為甚麼橫徹四土呢,因為阿彌陀經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謂善人,是大菩薩,上善人是等覺菩薩。而等覺菩薩居住常寂光土。是知往生彼國,便可橫徹四土。

像這種甚深微妙法門,釋迦世尊以大悲心說出。可說是方便中之大方便,圓頓中之最圓頓。竟然有人不相信,不相信不要緊,還加譭謗。你說能不令人痛心流涕嗎?

所以我們應該以念佛心關閉六窗,以成所作智直指佛心。如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定能往生淨土。

第六天 唯有念佛法門是正修行路

今天要和大家講‘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法門是正修行路。’

有人說‘我不念佛,我參禪。’或者說‘我不念佛,我學密。’

他不知道參禪是佛法,修密也是佛法。如果離開佛,參禪修密,就成外道了。

所以佛說的十念法門,第一就是念佛,接下來才是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三藏十二部,僅管浩瀚如海,但是一個‘佛’字,就都包括盡了。

善導和尚也講,‘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門一項是正行。’因為佛為‘體’,其他修行法,都是‘門’。不過要借八萬四千法‘門’,證入‘佛體’罷了。

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也無三。’所以世尊不是要眾生以人天為究竟,也不以二乘為究竟。是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所以一切修行,皆以成佛為主,皆以念佛為正行。

不管參禪、禮拜、修密、學顯,如果離開‘佛’,就都成外道了。因為外道一樣要參禪禮拜嘛。

所以你只要學佛,不管甚麼法門,一定先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要不然,就不是修佛道。

律宗甚至害怕僅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太籠統,恐怕眾生弄不清誤入外道。所以三歸以後,一定還要說‘如來至真等正覺為我世尊’。由此可見念佛的重要了。

觀經說,心念佛,心就是佛。這是多麼圓頓究竟的法門啊。不假方便,不須漸次,一句阿彌陀佛,直指佛心。

大家千萬不要舍正路不走,走偏差的路。也不要聽別人亂講,自己沒有主張,朝秦暮楚改修其他法門。

提到念佛法門,是修念佛三昧。所謂念佛三昧,本來十方佛皆可念。為方便緣起之故,佛經上把念佛三昧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行三昧,一種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是專持一佛名號,也就是說專信一佛,專願生一佛國土,專持一佛名號。所謂不取相貌,專念佛名。我們信阿彌陀佛,願見阿彌陀佛,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便是修一行三昧。念一佛名號,與念十方佛功德等無有異。

一相三昧,是於十方佛中,專觀想一佛。或觀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觀佛智慧身。(經上對一相三昧,還有多相三昧。)

不管你修一行三昧持名念佛,或是修一相三昧觀想佛相,都要專念一佛,否則便不成一行一相三昧了。

你不要以為念一佛的功德小,要知道諸佛皆是法界身,所以念一佛的功德,同於念十方佛的功德。

那麼,為甚麼我們要專念阿彌陀佛呢?這同出於觀無量壽佛經。觀經中先說一相三昧,於第十六觀說出持名的一行三昧。

第十六觀中說‘……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這個‘念’字,是觀想的意思)。彼人苦逼,不遑念(觀想)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便是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了。

世尊為甚麼專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呢?不但世尊稱嘆,六方諸佛無不稱嘆,乃至十方諸佛無不稱嘆。因阿彌陀佛,悲心深廣,四十八願,願願與十方眾生相應。

例如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教我們至心信樂,願求往生。這就是‘求水尋源’的辦法。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如此發,我們便如此求,一定可以感應道交,蒙佛加被。

為甚麼念佛三昧,只講有持名的一行三昧,和觀想的一相三昧呢?這是因為世尊在經上講過。世尊說,十方諸佛度眾生,有四種方便。一、是以說法的方便度眾生。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以口業度眾生。

二、是以神通變化為方便而度眾生。所謂示現十方,八相成道。這是佛以意業度眾生。

三、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方便度眾生。也就是以相好光明度眾生。這是佛以身業度眾生。

四、是以名號度眾生。所以稱念佛名,就可蒙佛加被。這是佛以功德力度眾生。

這是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方便。

可是前兩種方便──說法與神變,是佛念眾生。佛為能念,眾生為所念。但是眾生卻不能以說法和神變念佛。而後邊兩種方便──觀想和持名是眾生念佛的方便。眾生為能念,諸佛為所念。可以說是給眾生的方便。所以念佛三昧,有一行一相兩種。

可是這兩種方便,一行的持名,又比一相的觀想方便。因為觀想必須心清淨才能修,心散亂就觀不起來。所以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習。而持名法門,可在散亂中修。所謂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不但能度上上根人,同時也能度一切煩惱的眾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譬如參禪,便只能接引上根人。因為他們是念法身佛,從第一義諦入。所以六祖說‘神秀的禪,接引上根人。我的禪,接引上上根人。’所以妙則妙矣,只是少於方便。

而念佛法門是念佛功德,是從中諦入。上收利根,下收鈍根,收盡上中下三根。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雖說念佛是正行,但是也要助行幫助。我們總括起來說,助行方面,不外除結使、修功德兩項。

現在時間不夠,只能大略說了。所謂除結使,就是諸惡不作。所謂修功德,就是眾善奉行。

怎麼除結使呢?除結使可按三個步驟修。

第一、要勇猛精進,以念佛力調柔其心。就是念佛一心,盡量對我人是非好惡不生憎愛。久久用功,你的心便可漸漸調柔了。起初你的心不聽你約束,你盡管用一句佛號繫住它。所謂‘欲制野象,先驅入欄。’久久用功,狂心便逐漸調伏了。

第二、繼續精進,斷除煩惱。妄想是煩惱根,所以要想斷煩惱,必須先除妄想。這樣煩惱分分斷,心便分分清淨。

第三、斷結使及離思。最後就斬草除根了,把結使斷盡。這時繼續念佛精進,漸漸便可得事一心理一心了。

為甚麼要離‘思’?因為‘思’能令心造作意業。甚麼是思呢?說淺顯些,所謂思便是起心動念。一念才起,便是生死流了,所以要離它。

還有一種法和思最親近,就是‘想’。想是取相分別。本來一切法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想偏偏要取那些妄相,所以又叫作妄想。所以思是起心動念,想是取相分別。

有時思在想前,有時思在想後。如果先起心動念,以後才取相分別,那麼思便在想前了。如果先取相分別,然後才動念頭,起心動念,那麼思便在想後了。我們的心,就是被它兩個束縛住了,不得解脫。如果脫離它兩個的束縛,那麼心便得解脫了。

但是怎麼才能離開它們的束縛呢?以念佛心呀,念佛心清淨,對我人是非好惡不生憎愛二心,便離開它們的束縛了。

至於修積功德,方便也很多。如果略說,便有二項。

一、禮敬三寶供養三寶。因為三寶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離開三寶,便沒有一切功德可言。所以說‘冥冥闇夜中,三寶為燈燭。茫茫苦海內,三寶為舟航。’所以禮敬三寶供養三寶,是無上的功德。

二、廣度眾生。三寶的功德,在於廣度眾生。若不度眾生,便無三寶功德可言了。

禮敬三寶供養三寶,和廣度眾生加起來,便是‘一大事因緣’。所以廣說便有無量的功德,如果略說,無量功德皆不出一大事因緣。

講的太多了,現在大家用功念佛。

第七天 願生西方願見彌陀

今天是佛七最後一天,大家念佛的時間寶貴,所以我今天要少講幾句。

今天要講的是:‘我們念佛,最要緊的是以「願」為主。’

我們要發甚麼願呢?我們要發‘願生西方,願見彌陀。’的願。如果大家有這樣堅決的願,將來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有願,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願,而不念佛修行,這個願便不能實現。如果只念佛,不發願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必須以願導行,以行助願,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說‘有願無行,其願必孤。有行無願,其行必虛。’

大家都知道淨土三資糧是信願行,而三資糧當中,以願為主。

妙□大師說‘念佛三昧,一言以盡之,願也。’所以信不過是啟發願的,念佛的行,不過是完成這個願的。要想往生淨土,有願則生,無願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別的,怪你沒有願心。所以有願必成,無願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一切成功,都從願心開始。要是沒有願心,任何事情都沒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軍隊被清朝打垮了。有一個軍官,是在軍隊裡作一個小頭目。他小的時候,走到街上看見一個出家人。

那個出家人,威儀非常莊嚴。小孩看了,不知不覺起一種敬慕感。心說‘將來我一定出家當和尚。’

所以說佛以三十二相度化眾生。比丘也是一樣,一定要有莊嚴的威儀,這也是度眾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連,就是見馬勝比丘威儀莊嚴,以此因緣,便發心依佛出家了。

當時小孩對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過廟門口的時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陣。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時看見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沒有一點輕慢心。

到他作了軍人,走進廟裡,一定要脫帽致敬。這種恭敬心,就是從那個比丘種下來的。

軍隊被打散以後,他一個人逃到深山裡。吃沒吃的,喝沒喝的,逼得走投無路。

他看見有一所小小廟宇,便走進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廟裡只有一位出家人,見他進到廟裡,便笑笑說:‘你來啦。’

他點點頭。不知怎麼,他忽然問出家人說:‘師父!我出家可以吧?’實際上他是走投無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頭。

出家人笑笑說:‘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這樣,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後,夜裡在深山裡,廟裡又只有他們兩個人,冷冷清清,非常淒涼。

他獨自走到院子裡,天上月亮正圓。他看著月亮,嘆氣說:‘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這時他師父早已站在他後面,說道:‘你不要怪呀,當初你發願出家,今天怎麼又後悔呢?’

他回頭看看師父,說:‘我幾時發願出家來?’

他不知道,師父已經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說:‘當初你某年某月,在甚麼地方,看見一個比丘很莊嚴,你不是發下願要出家的嗎?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滿你的願呀。’

他一下想起來了,趕緊跪了下來。

你們看,那個小孩,不經意地發願,結果都能滿願。何況我們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麼不能滿願?

所以大家佛七以後,回到家中,往生的願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寶,至誠念佛,保證各位一定得往生。

願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過業力。我們求往生,便是要以願力超過業力。

我們留在娑婆,輪轉六道,就是讓業力拖住了。可見這個業力多麼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羅門問釋迦牟尼佛說:‘世尊!你的神通力這麼大,有沒有比你神通力還大的?’

佛回答他說:‘有啊,業力就比神通力大。再過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

可見業力是很大的。但是願力比業力還要大。為甚麼呢?因為願力是業力之始,業力實在是願力的增上呀。

我們求往生的願,是淨願。淨願若起,染業則止,所以淨願可以超過染業,這樣就得往生了。

但是這種淨願,必須相繼不斷。如果淨願一斷,染業又生。如果淨願始終不停,染業也就始終不起了。

同時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願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自然可以得到感應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發現,淨土各經,乃至讚偈,發願文等,沒有不是充滿了願心和願力的。

譬如大迴向的文,一開頭便是‘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我們作大迴向時,要充滿了求生的願才行。

如果不以願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過是種遠因罷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時有發願心,那便如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必得往生了。

如果廣說其願,像普賢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我們專禮阿彌陀佛。禮阿彌陀佛也就是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我們專稱阿彌陀佛。因為稱阿彌陀佛,也就是稱讚諸如來。為甚麼呢?因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說‘我們不應該棄眾生不管,自己求往生。應該留在娑婆度眾生才對呀。’

龍樹菩薩說,菩薩有兩種,一種獲得無生忍,便有能力度眾生。一種未得無生忍,便沒能力度眾生。何況我們具縛凡夫呢?

你說留在娑婆度眾生,先問你破無明斷煩惱了沒有?因為不破無明,就不得無生忍,不得無生忍就不能度眾生。所以聲聞緣覺都不敢入生死度眾生,就是怕掉進來,出不去。因為他們未破無明,未證無生。所以自疾不療,能療他疾,無有是處。

如果你破了無明,證了無生,那你是大菩薩,沒話講。如果你亦是個具縛凡夫,煩惱具足,和其他人一樣。你說你能度眾生,那麼眾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煩惱,一切外道也具足煩惱,大家一樣。你說你能度眾生,當然一切外道皆能度眾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眾生,那麼要佛出世作甚麼?

再說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嗎?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證到解脫知見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沒有把握保住人身,萬一掉到地獄裡去,怎麼能度眾生呢?

所以還是求生西方,見佛聞法,獲得無生忍,再來娑婆度生,才是對的。所以說‘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

奉勸大家,至誠念佛,發願求生西方,獲得無生法忍,再來娑婆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