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突顯了老年人的社會問題。不論是獨居老人、或是與家人同住的老人,在面對自己體能的逐漸老化衰敗,難免會有無奈、絕望和孤苦的心態。

老年人最好要有伴,不要孤獨,孤獨的人很容易鑽牛角尖。但因社會的變遷,做子女的人已很難再像古代社會一樣,每日晨昏定省,頂多打打電話、寄寄卡片、或者偶爾相聚用餐、出遊,聊表他們對父母的孝養。

我經常鼓勵人,要在退休前規畫好自己晚年的生活,最好要有宗教信仰,讓自己的生命有歸依處,其次要培養多元的嗜好,開闊生活的領域,第三要有朋友,可以談天、做伴。

過去的人有一種想法,要為自己留下老本,免得老來物質生活堪慮。但從西方社會的經驗來看,即使沒錢,也可以透過社會福利得到幫助。例如美國政府除了提供老人物質生活,必要時,還會僱用專人予以照料。台灣也在逐步推動社會福利制度,除了現行的勞保、健保,我相信老人福利也會在台灣實施。

走出老年的悲哀,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服務奉獻,做志工、義工讓自己活出新生命來。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就會想到要去服務社會、奉獻自己;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也應該要試著提供自己的經驗、智慧、體能來幫助別人。

在我們的團體裡,就有許多八、九十歲的老人家,他們在家裡經常有病痛煩惱,但是自從來做義工後都很健康。這是我親身的體驗,雖然我已七十歲了,且體弱多病,還在為人們服務,為社會奉獻,卻感到生命活力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