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著名寺院。位於北京東城區。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為清世宗胤禎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命名雍和宮。雍正十三年停放世宗靈柩,以後奉其影像於永佑殿(後改名神御殿),雍和宮遂成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但大部分殿宇為僧人誦經處。乾隆九年(1744)改建為寺院,院落五進,主要建築物有三座精緻牌坊和天王殿、正殿(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萬佛樓)。此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築布局完整,巍峨壯觀,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特色。各殿內供奉的眾多佛像,造形優美,形象生動。以金、銀、銅、鐵、錫製作的五百羅漢山和金絲楠木的木雕佛龕以及26米(露出地面18米)高的旃檀木雕彌勒像,被譽為雍和宮的「三絕」。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銅像也頗為珍貴。天王殿後有一乾隆帝御制碑《喇嘛說》,碑文著重敘述和考證了「喇嘛」一詞的來源以及藏傳佛教的淵源。此碑文是研究清代藏傳佛教的重要資料。20世紀50年代以前,雍和宮遭到極大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分別於1950、1952、1979年進行過三次大修整。(陳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