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sijhanāda。又作獅子吼。謂佛以無畏音說法,如獅子之咆吼。獅子為百獸之王,佛亦為人中之至尊,稱為人中獅子,故用此譬喻。又當佛說法時,菩薩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惡魔生怖畏;猶如獅子吼時,小獅子亦增威,百獸怖伏。

關於「師子吼」一詞之語義,勝鬘寶窟卷上本舉出三種:(一)如說修行,謂所說如所行,言行一致而無有虛說。(二)無畏說,謂勝鬘親於佛前,對大眾縱任辯才,闡揚妙法,而無所畏懼。此無畏又有二種:(1)不畏他,謂勝人臨座而弘道綽然。(2)令他畏,謂能令外道驚愧,天魔懾懼。(三)決定說,謂依究竟理說究竟教,能上弘大道,下利群生,邪無不摧,正無不顯。

此外,維摩詰所說經註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大智度論卷二十五等亦皆列舉多種獅子吼之解釋。其中,大智度論卷二十五併舉出佛獅子吼與獅子吼之差別,即:獅子吼能令眾獸驚怖,猶如瀕臨死亡之痛苦;佛獅子吼則無死亡之畏懼,且令聞者生喜樂心。

另新譯華嚴經卷五十七,舉出十種獅子吼。又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七,亦舉出獅子吼之十一事。

此外,於後世,一般多援引佛典中「獅子吼」一詞,用以形容秉持正義,排除異端,於大眾之中大聲作激昂慷慨之言論。或用以比喻悍妻所發出之惡聲,聞之足以使人坦懼。[中阿含卷二十六師子吼經、長阿含卷十一阿[少/兔]夷經、無量壽經卷上、勝鬘經一乘章] p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