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五經格局的由來

《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在隋唐之際稱為淨土三經。然而又出現了淨土四經,這是清朝有一位魏承貫居士,又稱為魏源,近代中國的啟蒙思想家。他晚年學佛,一往情深地修行淨土法門。

魏承貫作為一個大文學家,大思想家,他還別具慧眼,他就認為《普賢行願品》是淨土的經典。他表述修淨土法門,如果不讀《普賢行願品》的話,那這個教法就屬於偏而不圓,所以就把這個《普賢行願品》添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

對這一點,近代的楊仁山居士也很認可,所以在金陵刻經處曾經刻過一個版本叫淨土四經。

印光大師在民國年間也認可了這個《行願品》作為淨土經典的這麼一個選擇。印祖曾經這麼表述:這一卷《普賢行願品》乃是《華嚴》一經的歸宿,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華嚴》。

我們讀《華嚴經》,整個的華藏世界海,無量的香水海、無量的世界種、無量的世界種構建的重重無盡的剎土,這裡面的淨土很多。但是佛的一代時教,處處指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尤其《華嚴經》以善財童子示現一生成佛的歷程,讓他導歸西方極樂世界,表明一生成佛是要在極樂世界才能圓成的。

這就說明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原來是肇啟在《華嚴經》。只不過是這樣的念佛法門也屬於大乘圓頓之法,叫大教難投。眾生根機陋劣,不能當下信受,才開始說聲聞法,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權教的菩薩道,般若系系統。然而這個過程也在循循善誘,培養善根,看到眾生智慧、善根成熟,堪能信受淨土一法,就無問自說,稱性而說淨土法門。

所以不像一般人理解的好像淨土一法,是很簡單,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大概我根機很利,不需要修行了。等到看《華嚴經》之後,我們就不敢這樣說了,你的根機能超過善財童子嗎?能夠比文殊、普賢還要更高嗎?

文殊、普賢尚且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善財童子為首的,為代表的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敢說不求生西方淨土嗎?

所以印祖進一步說:淨土法門得到《華嚴經》的這樣的一種顯示,就好像得到了大海,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淨土法門就像大海,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整個淨土法門就是一真法界的表達。

阿彌陀佛所體證的極樂世界,六字洪名全體就是實相。以佛所證的實相法界來展開的淨土法門,就像大海,能夠包容大江、小河、溪流,所有的水。表明淨土法門能夠包攝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行法和功德。乃至於你修大乘所有通途佛法,最後也都要回歸到極樂世界,一切行門還歸此法界。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每一位善知識裡面都得到了一個法門,都證悟到一個解脫。這個海雲比丘,首先就跟他傳授念佛三昧。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都在講念佛法門。最後到了普賢菩薩,就徹底地導歸。

所以印祖談淨土法門,原來就是《華嚴經》所開顯出來的,這確實屬於名實相符。所以就把這個《普賢行願品》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以後印光大師,又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列為淨土根本經典,就形成了淨土五經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