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濟南東南約四十六公里處。前秦皇始元年(351,即東晉永和七年),僧朗移居泰山與隱士張忠結交。未久,秦主苻堅召忠,忠奉召而行,至華陰山卒,僧朗乃於泰山西北之金輿谷崑崙山中建精舍,築石室,內外屋宇數十棟,聞風而來者達百餘人。苻堅、慕容德、晉孝武帝欽仰其德,苻堅欲請之,僧朗皆固辭不往。其後慕容德以東齊王之名,給予二縣之租稅,聲名大著。時人稱金輿谷為朗公谷,稱寺為朗公谷山寺。北周時曾遭廢毀,至隋代再興,改名「神通寺」。唐貞觀十五年(641),義淨七歲,嘗於本寺親侍寺僧善遇及慧智,受其化育。其後沿革不詳,迄今雖頗為荒廢,然昔日遺物尚存者不少,如四面塔、朗公塔、金元時代之歷代住持墓塔,及元明年間諸碑等。其中四面塔為石造建築,係東魏武定二年(544)所建,為僅次於漢代石闕之石造建築。朗公塔俗稱龍虎塔,內部中心柱四面刻有佛像,建立年代,有說中唐,有說唐末者。又寺西之山腹懸崖有千佛崖,刻有大小石佛數百尊,約為唐初作品。又有僧明德所造佛像,上有唐貞觀年間之銘。此石窟比雲岡、龍門、天龍山等石窟之破損還少,為識者所重。[梁高僧傳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泰山誌、支那佛教史跡評解卷一] p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