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開版之大藏經。分有三種:(一)龍藏,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敕刊於北京,於乾隆三年(1738)完成。系以明代北藏為底本,而有所增減。凡一六六二部,七一六八卷,始自大乘經般若部以迄西土賢聖譔集,全依北藏之編次,另附目錄。版式為一行十七字,一面五行之折本。經板由武英殿移藏於北京柏林寺。清末慈禧太后贈與日本之龍藏,藏於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

(二)百衲藏,又稱百衲本。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楊仁山於金陵發起刻經,主張全國各大寺院分刻全藏。因集合北平、天津、金陵、江北、揚州、毗陵、蘇州及杭州諸刻經本而成,故稱百衲本。所收經論較龍藏略少,版式多從徑山本,然大小不一,至今未齊。

(三)頻伽藏,清宣統年間,上海頻伽精舍以日本弘教書院編印縮刷藏經為底本,改以四號活字印刷,為我國第一部用活版印刷之大藏經,裝為四十函,四一四冊,以千字文編函號,有總目一冊。本藏經雖據弘教藏,然弘教藏之精華「校勘記」,卻被全部刪除,故招致去菁華、取糟粕之諷。[大清重刻龍藏匯記、佛典泛論(呂澄)、中國藏經譯印史(道安)、佛教聖典概論(深浦正文)](參閱「中文大藏經」1001) p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