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後秦僧肇(384~414)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作者僧肇為鳩摩羅什門下四聖之一,號稱解空第一。以其名冠於本論,故稱肇論。本書內容闡釋諸法無自性、不可得空等妙理,係收錄僧肇所作之諸論著而成,全書分為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五部分,末附劉遺民書問及答劉遺民書。宗本義,可視為全書序章,概括全書大意。次為四論:(一)物不遷論,乃闡發般若性空學說,以「即動即靜」之義闡明「即體即用」之理論。物不遷,謂雖有生起、流轉等現象,然其本體恆不遷(不動)。(二)不真空論,謂因果法則中所生起之現象皆無實體,有非真有,無非真無;本體無相,超於有無,而有無皆不真,因其不真,故謂之空。(三)般若無知論,謂般若無知無相,但卻無所不知,照明萬物。由修行而獲致之智慧(般若)系超越凡夫之認識,故稱無知。此一部分大多採用舊譯經典,並多借用老莊之語句以發揚其師鳩摩羅什所傳來的龍樹之佛教。自大品般若經譯出後,古來對於般若論之紛雜異端,始藉般若無知論而得以彰明般若之真義。(四)涅槃無名論,謂涅槃境界超越言語思想之表現,既無生滅,亦無名相,絕非言語所能表現,故稱無名。

高僧傳卷六僧肇傳記載上述四論寫作之年代先後,順次為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又現行本所附肇論序之作者慧達為南朝陳代人,肇論疏之作者元康系唐代人,故或系至陳時方編集四論而合為肇論一書。然於肇論末尾所附的廬山劉遣民(?~410)之質疑問答文書二通之中,並未提及不真空論與物不遷論,故知此二論或為後世人之著作。

近年來,我國學者湯用彤、石峻兩人對本論之年代與內容提出甚多疑點,日本學者橫超慧日、牧田諦亮等亦舉出宗本義之若干撰述問題。凡此種種問題研究,一九五五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匯編成「肇論研究」。由於本書採用許多老莊思想,並將佛教教義上之重要問題比照當時我國思想界之重要課題,遂使本書成為理解佛教的重要典籍。

本書之註疏頗多,有陳代慧達、唐代元康、唐代惠澄各作肇論疏三卷,元康作肇論夾科二卷,光瑤作肇論註記三卷,遵式作肇論註疏六卷,日人中田源次郎作「肇論及其註疏」等二十餘種。[中觀論疏卷二末、天台宗章疏、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三] p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