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nāga,巴利語同。音譯那伽、曩誐。八部眾之一。群龍之首,稱為龍王或龍神。一般謂龍為住於水中之蛇形鬼類(或謂屬畜生趣),具有呼雲喚雨之神力,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經典中有關龍之故事甚多,並繪有種種龍王像。梵語 nāga 為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梵 Ka?yapa)之妻歌頭(梵 Kadru)所生,住於地下或地下龍宮(梵 pātāla)。又印度自古以來即有稱為那伽之種族,其種族有多數之種別,非屬於雅利安人種,散居於現今印度東北阿薩密(Assam)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龍蛇。又龍城(梵 Nāgapura)之名,今仍存於各地。關於龍王教化等之故事,或意味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

據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龍王攝屬於畜生趣,乃愚癡、瞋恚之人所受之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像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瞋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毗謀林婆、迦羅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婆羅門之故,常受熱沙之苦,以噁心起惡雲雨,令一切五穀皆悉弊惡。又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載,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

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載,龍王或行於地上,或常居於空中,或恆依妙高山,或住於水中。或一首、二頭乃至多頭之龍王。或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龍王等。此外,亦有守護佛法之八大龍王,及「龍女成佛」之記載。

至於中國古代所信仰之龍,則指一般所謂「長鱗動物」,於春分之際登天,秋分之際入地。有鱗者,稱為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為龍;無角者,稱為螭龍;不升天者,稱為蟠龍。至如比喻天子為龍者,則有所謂「龍顏」、「龍座」之說。[中阿含卷二十九龍象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普曜經卷二、修行本起經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大唐西域記卷三、卷八、慧琳音義卷九] p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