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於湖南梁山(舊名陽山)下。五代曹洞宗禪師同安觀志之弟子緣觀住錫於此,世稱梁山緣觀。其創立情形與沿革均不詳。[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五燈會元卷十四]

(二)據劉枝萬之「清代台灣之寺廟」所載,有清一代,台灣境內所建之寺院約一○二座,其中以「觀音」為名之寺院,至少有五十五座,或稱觀音寺、觀音亭,或稱觀音宮、觀音廟等,甚能顯現當時本省之觀音信仰。其後,此等寺院或更改名稱,或因天災、兵火毀廢,或經幾度重修而現存。

(三)位於日本近江蒲生郡。屬天台宗道場。據傳為聖德太子創建。現今寺內有本堂、奧院、元三大師堂、觀音堂、地藏堂、護摩堂、繪馬堂等。 (四)位於日本讚岐三豐郡。屬真言宗道場。創於大寶三年(703),初稱神宮寺,原為法相宗寺院。後以弘法大師安置觀世音坐像於此,遂成為真言宗之道場。寺寶中之木造涅槃佛一尊及不動明王像、琴彈宮本地佛、琴彈宮繪緣起各一幅,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五)位於日本近江栗太郡。屬天台宗道場。據傳為聖德太子所創建。現存諸堂中之阿彌陀堂、書院被指定為保護建造物。此外,寺內之木造阿彌陀如來、地藏菩薩、藥師三尊、山王本地佛、黃不動尊、聖德太子像、十六羅漢像、四大尊明王像等,均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六)位於韓國京畿道開豐郡。高麗光宗時創建。因寺後岩洞有二尊觀音石像,故有此稱。岩上原有正慈、實相、首頂、菩提、觀佛等諸庵,其後廢頹,今僅存大雄殿、七重石塔及僧房二棟。七重石塔在大雄殿之前,係創寺時之作品,高約二點三公尺,基壇刻有蓮瓣,結構頗為優雅。又岩洞內二石像,為光宗時之作品,一為坐像,戴有寶冠,胸、腕、腰皆戴有寶石之佩釧,面相溫和優美,頗具唐代雕像之風格,另一尊為立像。[中京志、韓國建築調查報告] p6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