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婦供豆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我們在道場白華庵,今天再跟大家結一次法緣。因為身為法師吧,一直在所謂弘揚佛法,也算是結了一些善緣,現在回到白華庵,借住在一個道場,那麼因緣就呈現了各種異彩紛呈,多種多樣。其中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麼一種聲音:就是說學佛呀就是要做功德,就是要拿錢,說那窮人就學不了佛嗎?

不是這樣子的。說錢多了才能夠修行,錢少了就做不了供養了嗎?也不是這樣子的。大家要知道,三寶門中好求福,這裡的我們常說功德功德,它這個功德海,這個功德海就是說大江大河匯到海里面也是海水,小陰溝裡的水、或者一滴雨水匯到海里面,也同樣成為海水,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貧婦供豆」的公案。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國王,他非常有善根,也能夠做大的布施供養,常把佛和他的僧團請到王宮裡面,去做這個大的齋僧法會。因為那個年代幾乎全城都是有信仰的佛子,有一個很貧窮的老婦人就非常地羨慕,她也看到尊貴的佛陀過來,想跟他結個善緣給佛陀供點東西,但是她無能為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突然間眼角一掃,別人施舍給她的一袋黃豆,那是她絕無僅有的情況下就這麼一點東西。結果這個時候她就生起一個很虔誠的恭敬,把這個黃豆捧著來供養佛陀。結果佛陀下面的弟子慈悲她的這種處境,也成就她的發心,就把這個黃豆一起帶到皇宮裡邊。

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所有的上好的飲食中,每一份裡面都放了一顆黃豆。結果這個國王看見就不高興了,他就覺得說,我貴為國王,供養的佛僧團都是好吃好喝的,說你來這兒摻和什麼。類似於我們現在說,有時候說自己想獨霸佔這個功德,就容不得別人一起隨喜,是一個道理。

那麼佛陀就給他講,說你雖然貴為國王,但是你的東西是全國人民貢獻出來的,那麼你這麼供養一下雖然也有功德,但是還不如這個貧婦供黃豆的功德大。為什麼?因為她就有那麼一袋黃豆,全身心地發出來的這種心念來供養世尊。

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做供養做功德不在貧富有錢沒錢,但看我們的發心;第二,大眾,我們常說「大眾熏修希勝進」,大眾供養才叫功德海。

大家可能聽過這樣的一個傳聞:就是有的老和尚建寺院,有那大富翁說這個大殿我包了。老和尚就說不行,說你可以出多少出多少就可以了,剩下的錢要讓這個經濟條件差一點的有發心的人,一點一滴地,哪怕一磚一瓦寫一塊兒,十塊錢,一百塊錢,也要給人家機會。這就是慈悲匯入功德海,培福的因緣。

所以怎麼講呢,世俗的眼光中愜羨,或者說修行的道人,你覺得他完全把這個功德給全部發心給做了,好像是常說的功德無量,其實是有量的。

真正的是大眾一起來匯到這個大功德海中,那麼你花錢多的人也是一個功德海,你花錢少的人,就像這個貧婦,雖然她只有那麼多黃豆,一個碗裡她融入了一個黃豆,說明國王的這種供養功德她也參與其中。

所以大家想,我們不管是塑佛像,印經書,乃至放生,你一次一萬塊錢、五千塊錢,那麼也有有的一次五塊錢、十塊錢,當然這個也要提出來,就是不是給你找藉口說舍不得錢了,有很多錢,我就掏五塊。盡力隨心隨分,那麼這樣的話,大家聚在一起,那今天所有的這些功德其實是等同於我們一起參與,這才叫做功德海。

所以《華嚴經》裡面講到華藏世界大功德海,華藏世界海的菩薩,那麼多的修行者全是菩薩,為什麼?因為整個那個華藏世界就是佛的境界,這就叫海。那我們說這個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佛的教法上而言。說我們這個慈悲心發出來叫普門功德海。整個一切的善法,一切的修行,全部要入這個佛的無為海,這才叫真的海。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