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或者是善法,或者是惡法,善法惡法的成就「意先導」,這個意就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一個先導。這句話怎麼說呢?就是說我們一個行為的成就,一個業的成就,最初必須有第六意識的思心所。這個思心所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是審慮思,我們開始考慮這件事該不該做呢?這個時候在審慮思的當中,你的思心所的力量很薄弱,你可能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你如果繼續使令它這個勢力增長,到第二個決定思,這個時候力量就更加強了,對這個法就肯定了,要去做了,你決定要去做了。
到第三個動發勝思,到了動發勝思的時候,你就是驅動身口二業去造作了。
這個地方講「諸法意先導」,一切法的成就,最先開始的時候是第六意識的一個念頭先生起的,所以它是個先導,它是一切行為的先導者。「意主意造作」,第六意識是一個主宰者,是業的主宰者;意是一個造作者——意造作。換句話說,身口只是個工具而已。
下面就詮釋這個善惡的因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如果我們以染污意,以貪瞋癡的煩惱的這種意,所發動的語業,或者講什麼話;或者是行業,這個行業指的是身業。這個是就因地來說,由貪瞋癡的煩惱去推動我們的語業和行業(身業)。「是則苦隨彼」,這樣子的話,果報是一種痛苦的果報。
這種果報跟前面因地的關係怎麼說呢?下面就說一個譬喻,「如輪隨獸足」。好像車輪隨著獸的足跡一樣不可分離。這個牛拉車,後面的車它一定是跟隨牛的足跡而走。這個地方是比喻,只要我們起了染污意來造作語業或行業,決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兩種關係好像車輪跟獸足一樣,不可以分開。
在這個地方的定義,它特別強調染污意,因為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我們學佛人跟非佛弟子的差別,就是我們佛弟子有正見,我們能夠聽聞佛法如理思惟,對宇宙人生產生正見。外道雖然造善,但是他沒有正見就有問題,這個地方就說明了「若以染污意」,事實上整個果報的成就是在意業。
在《大智度論》裡面講一個故事,說一個羅漢。這個羅漢領了一個小沙彌在一個山中修行,羅漢他經常去外面應供托缽。有一天,這個羅漢從外面應供回來,就拿那個缽給小沙彌洗。這小沙彌洗缽的時候,缽裡面還有幾顆飯沒有吃乾淨,他就順手把它拿來吃。一吃,哎呀,這個飯真香,這不是人間的飯。這個小沙彌想,我師父到底去哪裡?怎麼這麼好吃的飯呢?
有一天這個羅漢又要出去托缽了,托缽他是坐了禪椅出去的,禪椅很大,這個小沙彌他那一天就躲在禪椅的下面。羅漢就以神足通就飛過去了,到龍宮去應供了。到龍宮以後,這個小沙彌就出來。師父就說,你怎麼來的呢?他說我就躲在下面。這個師父說,好吧,那來了就一起去應供吧。這個龍本來它是一種像蛇的形狀長長的,他為了要請這個羅漢吃飯,就現出人相,一桌裡面,龍王龍女都參加了。這小沙彌他年紀小,一個欲界的眾生有煩惱,吃這個飯他一吃很香,又看到龍女長得很莊嚴,就起了這個染污意。
回去以後,他在佛前就發了一個願,他說願我下輩子的時候能夠做龍王,享受龍王的五欲的境界。他師父是個羅漢,在定中就知道了,知道他的弟子發了這種不清淨的願。出定以後就告訴這沙彌說,你不應該發這個願的。你好好地持戒,今生就算沒有成就聖道,能夠升到忉利天上去的。你發這個願,要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小沙彌就是不聽他師父的話。他發了這個願以後,一下子就很精進了,平常是很懶散,這個時候發這個願以後,開始修福、持戒,常住的事就精進去做,積集資糧。
有一天他在大殿裡面經行的時候,發現他腳下面出水,他知道他龍王的這個業成就了。那麼他就穿著袈裟,跑到大海邊就跳到大海里面自殺。一跳到大海以後,就變成一個很大的龍。他修了很多福報,他就到龍宮裡面,把過去的龍王給殺了,自己做龍王。
我們從這個業的行為看,他最初的這種因果的產生,是一念的不清淨的願,他想要做龍王,來享受這種五欲的境界。雖然他起的業——身口二業,它是一個布施、持戒的一種善的資糧,但是他的導引是一個錯誤的導引——染污意,跟貪瞋癡煩惱相應。這種情況,他雖然能夠在龍王裡面享受一期果報的五欲快樂,但是等到他這個果報享完以後,他造了殺業,他所享受五欲的這種業,下輩子就墮到地獄去了。
這種有漏的果報,佛陀做一個比喻說,「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一個美好的飲食,但是裡面有毒藥。我們剛開始很好吃,但是毒藥一發作以後,我們身體就是痛苦了。這個地方講,「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者苦隨彼,如輪隨獸足。」這個地方是強調意業,它是一個「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意業是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