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罪過的事情不要現起;有功德的事情不要滅,叫它現起而不消失,應該是這樣子。「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我再講個故事,講「不善不生,善法不滅」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大眾里正在說法的時候,來了一個獅子,到佛邊它就蹲在那裡。佛看見這個獅子,佛就說了四句話:「不眠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說這麼四句話。對這個獅子說,就是「愚生死長,莫知正法」;前面兩句是另外的事情,「不眠夜長,疲倦道長」這兩句話是另有所指,我也順便解釋它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成道六年以後,回到國家去見淨飯王。淨飯王看見兒子回來了心裡很歡喜,但是也有個不歡喜,什麼不歡喜呢?他看見兒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他心裡很快樂;但是在佛陀周圍的這些弟子,淨飯王不歡喜,這些弟子多數原來都是外道、修苦行,太陽曬得皮膚都黑黑的、還瘦瘦的,不莊嚴。佛是非常莊嚴,但是弟子在周圍坐在那裡不莊嚴。
淨飯王就對佛說:「我想要叫釋種姓里邊的年輕人出家,好不好?」佛說:「好!好!」於是乎釋種姓里選了五百人,就是年輕人,又白又胖,出家。出家以後,佛派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帶領這些王族的年輕人到王舍城去,離開迦毗羅衛國遠遠的,離開他的家遠遠的,到王舍城那裡去,這兩位大阿羅漢負責教導他們修學四念處。
這些王子都是富貴的人,在家的時候,走路的時候有車,也不那麼辛苦,睡覺一睡睡到大天亮,都是很自在的。一出家了,不能坐車了,徒步走,乞食要徒步走,但是這時候吃飯少了,不像在家的時候隨時願意吃東西就吃東西,吃飯吃多睡眠就多。出家以後,吃飯少,走路要自己徒步走,所以這個情形就是「不眠夜長」,夜間沒有那麼多覺睡了,就感覺夜很長,天還沒亮;你若是一覺睡到大天亮,也不感覺到長。「疲倦道長」,現在從郊外遠遠的到城市里乞食,要走一大段路的,走、走,不習慣走路,要走路就感覺疲倦,就感覺到這個道路這麼長,還沒走到,還沒到地方。這兩句話指這些王子出家以後的生活情況。
第三句話是「愚生死長,莫知正法」,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指這個獅子說的。佛說:在毗婆尸佛的時候(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是九十一劫),在毗婆尸佛的時候,毗婆尸佛出現世間,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到處宣揚真理、教化眾生。當時有一個婆羅門讀書很多,社會地位也很高,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都尊重他。他雖然沒有官位,但是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到什麼地方大家都恭敬尊重他;因為他是有學問的人,很多人都是他的學生,受到這樣的榮譽也有道理。那麼他這個時候聽人說,毗婆尸佛出現世間宣揚真理。「什麼真理?」他心裡想一想:「我也去聽一聽,看看毗婆尸佛究竟說什麼。」他就來了。
他到毗婆尸佛這裡來的時候,毗婆尸佛正是給大比丘說法。說法的時候,大家都注意聽佛說法,心裡面不亂,一心不亂地聽法,不知道他來。可是他到這兒來的時候,大家注意聽法都不睬他,他心裡面不是味道:「到什麼地方人家都恭敬我,我到這兒來沒有人睬我!」心裡不舒服,就忿怒了,他就說一句譭謗大眾的話,說了一句話。這些出家人都是剃光頭的,他就說:「你們這些禿驢不懂禮貌!」說了這句,心裡恨恨地就走了,也沒有聽法就走了。
釋迦牟尼佛說,他在毗婆尸佛的時候曾經有這麼一件事,他死掉以後就變成獅子了。從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已經九十一劫,到釋迦牟尼佛還是獅子!就是九十一劫這麼長遠的年代一直地做獅子。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愚生死長」,他糊塗啊!譭謗這些出家人、罵這些出家人,就這一句惡口造的罪,使令他這麼長久的時間做獅子,「愚生死長」。「莫知正法」,就不知道諸法的真理,不明白道理,糊塗,一定到處都要受到人家的恭敬,心裡面才感覺舒服,其實這不合道理,不應該這樣子。他就是惡口,用瞋心、忿怒造這麼一個惡口的罪業,這就是不善。有這樣的罪業生出來,就是自己創造了這麼長久的獅子的生死,死了以後又做獅子、死了以後又做獅子,做這麼長久。
所以我們佛教徒「不善不生,善法不滅」,罪過的事情不要做,不要造有罪的事情;「善法不滅」,常常地做很多很多的善法,做功德的事情。當然凡夫就是這樣子,常常心裡有煩惱;一時的有理智,不要做罪過的事情;但是有煩惱來了,不能自主,還是要造罪;造罪,那只好懺悔了!頭幾天我也說過,你若是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可以,學習《維摩詰所說經》也可以,你修諸法實相觀──觀空無我,就能滅一切罪的!還是可以滅罪。